• 58阅读
  • 0回复

竞争承包在甘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2-26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竞争承包在甘肃
张述圣 白文清
1988年,甘肃书写了以竞争承包为特色的历史。
这一年,竞争承包在工业、商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和科教文卫5个层次上全面推开。以工业企业为例,到去年底,全省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中,承包的占86.63%;省属大中型工业企业,91.3%的已经承包。竞争承包面达到65%。据对全省预算内企业的调查,承包企业完成和超额完成各项指标、经营状况发生显著变化的占80%;个别指标虽未完成,但比承包前经济效益有增长、企业面貌有变化的占10%左右。调查表明,承包的成功率已达到90%。
甘肃的竞争承包有3个明显特点:
——精心选择最佳承包者。在推行竞争承包中,及时发现并纠正一些地方、一些单位名为公开招标、实为领导暗中内定或者走过场的偏向,突出公开性,实行公开招标、公开投标、公开答辩、公开确定承包人;不搞不讲条件、只讲优先的内部照顾,坚持平等性,优中选优,择优选聘;重视对投标者素质的考察,体现严肃性;还注意了投标者的智力群体结构。
——精心选择最佳经营方案。注重了3个方面:一是科学性,看方案是否反映了商品经济规律,是否有竞争经营措施和符合本企业实际;二是先进性,重视克服指标越高越先进和压低指标两种倾向,适时推广了甘肃礼县“四算帐”(既算死帐,又算活帐;既算小帐,又算大帐;既算前3年实际完成平均帐,又算承包期递增帐;既算内涵挖潜帐,又算外延发展帐)、“两衔接”(各项承包指标与“七五”计划、任期目标责任制衔接)的经验,着眼于促进生产力发展;三是合理性,合理确定国家和企业的分配比例,上缴国家财政的递增幅度,一般不低于承包前。去年,全省预算内工业企业中,承包企业实现利润5.9321亿元,比1987年增长12.55%,占预算内企业实现利润总数的96.32%。
——为企业家队伍的形成开辟了新天地。全省35家承包企业的统计显示,近400名昔日默默无闻的“小人物”,在竞争承包中一展风采,登上车间、科室、厂部领导岗位,演出了一幕幕强化管理和配套改革的雄壮话剧;一批过去只能按指令性计划组织生产的厂长、经理,如今更加成熟老练,日益显露出企业家的经营才干;更令人赞赏的是,100多名党政机关干部和科研人员走出深宅大院,竞争承包创大业。去年预算内工业企业中,承包企业完成的产值,占到92.9%,比1987年增长14.64%。
有人说,甘肃承包年取得战略突破,在某种意义上可以概括为三句话:善于学习,勇于实践,一个目标走下去。说法是否准确,当然有待论证。但甘肃诚心学习兄弟省市先进经验,结合自己的实际下决心实践,确是事实。1987年8月,赵紫阳同志来甘肃视察时指出:“承包制如果不同竞争机制结合,承包制也不一定能最后成功。”他建议甘肃的同志去邯郸看看,开阔眼界。省委、省政府根据赵紫阳讲话精神,组织全省千名干部下乡进厂,帮助企业搞竞争承包。同年12月,由一名副省长带队,去邯郸学习竞争承包经验。1988年元月9日,省长贾志杰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全省人民亮了旗:要把1988年作为全省承包年,以改革总揽全局。改革的突破口在承包,承包的关键是引入竞争机制。省经济体改委组织干部到14个地州市的数百个工商企业,具体指导,推动承包;省级各专业厅局抽出1/3的领导和干部,抓条条、系统的竞争承包。各级主要领导像当年抓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样,奔着一个目标干,一户一户抓,一抓到底。作为总指挥的省政府,每季召开一次全省性会议,分析研究,检查总结,确定突破重点。打破了经济效益好的大中型企业不能搞竞争承包的框框。不少企业,内部纵包到底,横包到边,形成上下左右互相促进的承包网络,出现了奋发向上的生动局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