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新一代初涉人生的撞击点——谈《绿荫》的艺术开拓价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2-27
第4版(文化生活·体育)
专栏:百家艺话

  新一代初涉人生的撞击点
——谈《绿荫》的艺术开拓价值
黄式宪
在近年来以中学生活为题材的电视剧创作中,《绿荫》是紧扣着现实的脉搏、信息量较大而艺术上别开生面的一部力作。
它的艺术形象,既不回避当前中学教育尚未从“危境”中走出的诸般矛盾,一种炽热、焦灼的情思深蕴其间;同时,人们也不难透过这一层层“绿荫”,触摸到中学教育改革正在日趋深化的脉息。
就艺术对现实的审视而言,曾以执导《凡人小事》令人耳目一新的赖淑君,多年来孜孜于对现实中普通人处境及心态的探索。在《绿荫》里,这种探索实现了对教育题材的一次超越。导演的艺术笔触,不再局囿于具体的政策、观念,而是从改革年代新旧交迭的社会振荡中去发掘人生的层面,把高中三年作为一个个性萌动、初涉人生的阶段给予关注和艺术的剖析,由此在电视屏幕上清新而独特地呈现出新一代在初临人生目标选择时的现实诗情。不妨说,赖淑君所独具的“凡人小事”的艺术视角正在拓宽和深化,这是否意味着她已开始获得某种艺术的大度或成熟呢?
是的,艺术的大气度(或成熟性)得来非易。在《绿荫》的总体艺术建构上,虽然并非无懈可击,由何子寒同纪敏分别带的两个高中班之间,分明存在着主题意念浅露的若干痕迹,俨然形成现代开放式教育与传统封闭式教育的种种反差。这是原剧本的缺陷,也是《绿荫》在叙事的情节链上残存的不足。
我所格外看重的是《绿荫》那充溢着朴素的现实诗情的艺术形象描绘及其深层意蕴的开掘。人皆“凡人”,事皆“小事”,然而汇拢起来,却是我们周遭的现实,编导在默默无言中给予我们的,却是很多发人深省的东西。
这里,人们看到了什么,是艺术开拓的新意,是题材切入角度的独特?其一,故事的背景是在中小城市与农村的交叉点上,由此更便于触及生活的底层和改革时期中小学教育的某种艰窘,如老教师严静修“孺子牛”般地为教育事业奉献了毕生心血,临了分到新居的钥匙还来不及迁居便猝然长逝;何子寒在人们欢度教师节时还在农村的黄土地上种“口粮田”(两个小女儿尚未报上城市户口),他拎着四瓶酒去给管户籍的李科长送礼却怏怏而归,独酌自醉。这些细节,无不传递着艺术家质朴而滚烫的人生思索。其二,将学校、家庭、社会互相交融,在比“凡人小事”更为宽阔的人生画面上来展现新一代初涉人生的撞击点。举凡写到这群童蒙初开的高中学生被时代所唤醒的个性意识和价值观念的砉然跃动时,一种新的诗情——闪耀着对未来世界的憧憬、向往和追求的诗情,油然而生,感人肺腑。《绿荫》的诗情和认识意义,或许主要正是透过对新型中学生初涉人生的生命撞击点的真实描绘而传送给我们的。作品的时代感,恰在这样融汇在这种别具新意的“凡人小事”式的、不显山水的艺术叙事之中。对人生和艺术的忧思是神圣的。《绿荫》的诗情附丽于这种忧思之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