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2阅读
  • 0回复

上海,涌动的“出国潮”。每月办理一千多本出国护照。远离故土的年轻人怎能割断铭心刻骨的祖国恋情?他们最爱唱的歌曲是《我的祖国》——学子,终将扑向母亲怀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3-01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上海,涌动的“出国潮”。每月办理一千多本出国护照。远离故土的年轻人怎能割断铭心刻骨的祖国恋情?
他们最爱唱的歌曲是《我的祖国》——
学子,终将扑向母亲怀抱
新华社记者 邬鸣飞 刘军
我国目前在国外的留学人员已有7万余人。在国内,还有更多的中青年知识分子或在抓紧攻读外语、筹资出国,或在翘首等待签证……他们为什么争相出国?他们学成后是否归来?记者在上海走访一批学成归国或回沪探亲的留学人员,想找到一个准确的答案。
三万儿女飞离故土
一股“出国潮”在上海涌动。
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10年前每月办理4本出国护照,如今竟要办理1000多本,弄得工作人员天天忙碌12个小时。
在美国、日本驻沪总领事馆门前,时常可以看到等待办理出国签证的“长龙”。去年夏天,有些青年为了早日获得赴日签证,居然在日本领事馆前守候了几天几夜。
数年的出国热潮中,全市共有2万余名留学人员和1万名赴日就读生在虹桥国际机场登机,飞往美国、日本、联邦德国和加拿大等30多个国家。
向来“宁要南京路上的一张床,勿要外地一栋房”的上海人,为何在“留洋”与“留沪”之间,纷纷选择了前者?
有些人是去进修,这部分人约占出国留学人员的1/3。他们急于到异国他乡跟踪掌握世界最新研究动向和方法。据对上海市7000余名出国科研人员的调查,有82%的人认为“颇有收获”,一半多人取得了科研成果。
有1/4的人是去攻读学位。他们多数是年轻有为的科研人员、高校青年教师、研究生,也有一些大学生。
打工赚洋钱者也占1/3。仅上海近年来“巴拉巴拉”(日语,意思是“松散”)东渡日本热潮中,就有上万人自费赴日,名曰学习语言,实为打工“扒分”(即赚钱)。“到日本去赚它几万元,回来后坐吃利息也够了。”有一对领结婚证才4天的新婚夫妇也卖掉所有结婚用品,凑齐了昂贵的学费后双双东渡。
极少数青年男女是想去国外定居。他们一到国外,就急急忙忙找外国伴侣,完成恋爱、结婚、定居“三部曲”。有的为了早日定居,甚至愿意“老少配”——姑娘嫁给老头,小伙子娶了老太。
“上海市‘七五’期间智力引进与派出”课题组的专家们说:发展中国家的人才源源流向发达国家,已是当今全球性的“国际现象”。我国与富国经济上的巨大“落差”,加上国内管理体制、办事效率、发挥专业特长、分配政策等方面的不尽如人意,也是一批批中青年知识分子涌向海外的重要原因。一位在日本领事馆前等候签证的青年抱怨:“我21岁大学毕业分配到工厂技术部门,已经‘混’了4年,几乎每天上班‘一张报纸一杯茶’打发日子。我想与其再混,不如趁年轻出去闯一闯!”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一些学成回国者带回了这样的信息:他们在陌生的国土上感到很寂寞,没有亲人和温暖,许多人为此经常落泪。一位从日本回来的自费留学生说:“我在日本认识一个自费生,是个三棍子下去不缩头的铁汉,竟然会在公寓里嚎啕大哭。一问,啥事也没有,就因为孤独。这种孤独感在上海是怎么也想象不出来的。”
身居异国的孤独,更添对祖国的思恋。一位留学人员在给家人的信中说:“我到底是祖国的儿子,是这块土地上的水土和阳光哺育长大的。离别久了,离开远了,我更加时刻想念她!”充满深情的话语,正是广大留学人员的心曲。一些从美国回来的留学生倾诉:在异国他乡,他们平时最爱唱《我的祖国》,唱了一遍又一遍;最爱欣赏《让历史告诉未来》等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录像片;最爱看《人民日报》,报纸一来,大家都抢啊,从一版看到八版,有时把报纸也翻烂了……
曾留美多年的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惠永正说:“在留学人员中还常有这样的事,他们也经常在一起对国内发生的事评头品足,甚至发点牢骚,讲几句气话。但如果有外国人或台湾学生插嘴攻击,他们会立即群起而反驳,说‘你们也有缺点,你们也不怎么样’,甚至与对方打起来。”
国盛我盛。许多留学人员还在海外向党中央、国务院献计献策,企盼祖国早日富强。留学美国纽约市立大学的一位博士生,自1983年起先后三次给党中央写了十几万字的报告,就科技的发展与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工资与管理体制改革等十个方面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字里行间,包蕴着一个学子对祖国的炽烈情感。
即便是一些逾期不归的留学人员,也没忘祖国养育之情。他们有的想多出一些成果,有的想多赚一点钱,有的怕回来后无法发挥特长,也有的因孩子在国外念书而延长了留学时间。不少人为未能按时回来报效祖国而内疚。一位在美国一边工作一边进修的学者对留学生慰问团的同志说:“我的女儿现在在这里上高中,费用很大,我要等女儿上大学后才能回国,请祖国人民理解和谅解。”  这些海外学子尽管怀着各种动机和目标在闯荡世界,但千山万水,隔不断、抹不了他们对祖国的一片恋情!
他们需要温情和理解
一些出国留学人员诉说:“我们从递交出国申请那天起,单位领导就对我们搭拉着脸,感情上马上疏远,好像出国就是不爱国。”有的高校甚至对自费出国的学生收取高额“培养费”。某大学1名女学生要求自费留美,学校曾要其缴纳1.3万元“培养费”,她恳求至少能分期付款,但被一口拒绝。第2天,其父将一包钞票扔到学校办公室扭头就走。一些有识之士评价学校的这类做法是“收了一笔钱,失去了一颗心。”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院长王志勤说:“有的单位出国人员过于集中,加强管理是必要的,但如此收费大可不必,既限不住第二、第三个人出国,又伤害了出国留学人员及其家属对祖国的情感。”
游子在外,更需要家乡的温情。但据不少留学人员反映,他们在国外很少受到故乡和原单位的慰问。由于大使馆也没有精力顾及的自费留学人员,他便更是戏谑地自称是“海外孤儿”。一些留学人员动情地说:“在寂寞孤独的时候,我们多么想听听来自故乡和本单位领导的声音啊!”上海外国语学院先后有500多名教师出国进修,逢年过节,学院总要向他们寄去热情洋溢的慰问信和贺年卡。一位在联邦德国进修的教师回信说:“每逢佳节,当我翘首校园,梦萦家人之际,收到院里寄来的慰问信和贺年卡,我心里感到无限的温暖!”目前,全院大多数人已经学成归来。
对逾期不归者的处理,始终是留学工作的难点。有些单位一概“除名”,也伤了不少人的自尊心。上海某所一位留美期满不归的助理研究员,业务上很冒尖,但他在国内每年的科研经费才2000元,无法开展工作,而在美国是2.4万美元。他被除名后边哭边说:“我生命是有限的,科学家一天也不能离开科研,我是不愿意闲着才留在美国继续开展研究的!”上海市曾对324位归国学者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在“如何对待逾期不归的公费出国人员”一栏中,大多数人不主张采取“除名”的办法,建议用“自动离职”4字为好,并写明“欢迎今后回来参加祖国建设”。
出国难,有时回国找工作也难。这是自费出国留学人员的一桩心事。对此,有些单位十分同情,想方设法给予帮助,然而有些单位却爱理不理。两种情感,两种效果。留美物理学博士艾小白几年前就开始联系工作。“我的事业在祖国,请收下我吧!”他先后给复旦大学、上海铁道学院、上海城市建筑学院、杭州大学、南京大学等11个单位写信求职,结果除复旦、杭大回信婉言谢绝外,其它的都石沉大海。艾小白与许多留学生为此十分痛苦,亲朋好友纷纷劝他留在美国,至少再多呆几年。幸好,惜才如命的上海原子核所知道了这一信息,赞赏艾小白坚定的报国之情,去年8月以最快的速度聘用了他。报到那一天,他激动得握住所领导的手久久不放。
有春风定有夏雨。一边是始终如一的赤诚,一边是理解和信任,两者汇流交融。学子,终将扑向“母亲”的怀抱!(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