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体育的位置在哪里?——金牌体育的反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3-02
第4版(文化生活·体育)
专栏:体坛百家言

体育的位置在哪里?
——金牌体育的反思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郑景胜
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人类对自身价值认识深化而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其主要作用表现为健身和娱乐。
健身是体育物质性的体现,是人类维系自身健康的一种手段;娱乐是体育精神性的体现,是人类维系自身精神健康的一种手段。这二者构成了人类提高自身素质的完整性,进而使人的价值得到更充分的体现。就社会而言,体育要求是建立在一定物质基础之上,是高于温饱的较高层次的需求。
过高的期望使体育变形
不同国家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都对体育提出了超出体育本质作用的要求。仅在奥运会历史上就有充分的表现:希特勒通过举办奥运会来宣扬法西斯的不可战胜;苏联参加奥运会就企图用金牌来证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日本在东京奥运会上充分显示了其不容忽视的经济实力;南朝鲜也在汉城使世界刮目相看。这些都是社会对体育作用的扩展,甚至异化。可见体育的发展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既不能过度超前,也不宜过度滞后。纵观世界,体育大国大都是发达国家;纵观国内,体育强省也大都在沿海发达地区。体育与社会经济发展呈正比关系。
我国经过10年改革开放,经济大有提高,社会的体育需求迅速扩大,以至形成一股股体育热。令人遗憾的是大多数中国人不是通过参与,而是通过新闻媒介去了解体育的。因此体育热实际上是金牌热。究其社会原因,是有人希望从金牌上来显示改革开放的成果,宏扬爱国主义精神;有人或从金牌上来寻求一时的安慰以弥补失落的理想,或从金牌上来宣泄自己的愤懑,以稍平压抑之情;有人则从金牌上得到了阿Q式的满足,似乎强国不再是梦了。这些过高的期望扭曲了体育的本质,促成了“金牌体育”的超高速发展。一个经济上的四流国家与一个金牌体育上的二流国家(亚洲一流)、再与一个群众体育的四流国家形成的强烈反差,难道不发人深省吗?
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社会改革的浪潮,猛烈地冲击着带有强烈行政和军事化色彩的现行体育体制,等价交换的商品原则向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提出了挑战。近几年,种种迹象表明,体育商品化的过程已经开始。是阻止,还是疏导,是体育界面临的选择。在体育经费与设施严重稀缺的情况下,体育完全商品化,会使相当多收入低的人失去参加体育活动的权利。而国内高收入阶层的出现使运动员这个风险较大的职业吸引力减弱,愿意从事体育的人在减少。虽然苏联、民主德国的集中体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我国国情却是精神、物质两不足,根本无法挡住社会商品化浪潮的冲击进而维系如此庞大的体育精英队伍。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无论从什么意义上说都已经成为不以人意志转移的客观要求。
莫错过反思的良机
汉城的失利,给中国体育界提供了一次反思的良机。这种反思不是去追究运动员、教练员甚至体育官员们的责任,而是重新寻找体育在社会中的正确位置,来认识现行体育管理体制的弊病,以此为改革的基点,逐渐建立起一个集中与分散,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健身体育与娱乐体育多层次、有秩序协调发展的新体制,最终使体育回归体育。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