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音响与文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3-02
第8版(副刊)
专栏:

音响与文明
李洪林
一年一度的春节、元宵节过去了。年节常常要伴随着烟花爆竹引起的火灾或爆炸事故。烟花是给人看的,还有悦目作用;爆竹是给人听的,但它决不悦耳。
此物既然叫作“爆竹”,总比火药的发明早得多吧。大概原始人已经发现竹子燃烧时可以爆出巨响,于是就用来驱赶野兽和想象中的魔鬼。因为一切动物,包括人类在内,无不害怕突发的巨响,这是他们的本能。因此爆竹的原始作用大概就是驱赶和恐吓。另一个作用是以它的音响表明燃放者的存在。声音越大,燃放者的身价就越高。如果用于某种活动或仪式,音响的强弱自然表明该项活动的规格之高低。如果说燃放爆竹是一种享受的话,可能就是这种心理上的满足。用一句陈言,就是“灭他人志气,长自己威风”。
我没有研究过人类文明史上音响的发展变化。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在一般情况下,对爆炸声的爱好,总是和人的文化素养成反比。不光爆炸声不会讨人喜欢,就是人们的谈话声,好像也和文明水平成反比。大喊大叫,旁若无人,被认为是粗野的表现。文明的准则是,谈话的声音,只要能让对方听清就可以了。倘若天天如婚礼,如迎国宾,便成为闹剧了。
然而在中国,对鞭炮的喜爱却有与日俱增的趋势。春节自不必说。现在结婚好像非有鞭炮不可了。新娘一下车,立刻迎头饷以鞭炮。把新娘震得三魂出窍,是“驱邪”还是“下马威”?
这种传统的“鞭炮文化”和现代都市文明显得很不协调!稠密的居民楼已经使每个人都逃不脱上下左右的噪音干扰,逢年过节还要加上楼内外震耳欲聋的爆竹声音和令人窒息的烟气。实在是一场灾难。全世界都在千方百计消除噪音污染,中国人却仍陶醉在爆竹声中享受祖传的乐趣。你别看中国的教育经费比重很小,在世界上总是排在后头;如果比爆竹的消费数量,肯定是世界之最。
每年春节前后,公安、交通和医疗部门都要大忙一阵。忙什么呢?防止旅客把爆竹带上车船,扑灭爆竹引起的火灾,救护被爆竹炸伤的人们。但是,一面在预防和治理爆竹的灾难,一面却大量生产。
都说中国政府管得太多,这要看该不该管。过去是管了许多不该管的事,有些该管的事却没有管。鞭炮如此严重地危害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已经成为一大公害,实在应该严管。即使百分之百的安全,也是一种噪音污染。当然它是一种传统文化。但传统不是神圣不可改变的,可以而且应当把传统文化中粗野的成分用文明的成分来代替,糟粕应该剔除,而不应该迁就。
人类生活固然需要音响,不过文明生活需要的是“乐音”而不是噪音。当然国际交往中仍在使用礼炮,那响声更加巨大。不过礼炮属于军礼,是战争的痕迹,也未必能永久保存下去。民间的文化活动何必配以爆炸?至于要造成某种热烈的气氛,也不是非用火药不可,锣鼓等打击乐器不是也可以吗?
今年许多地方已经对烟花爆竹加强了管理,杜绝了很多事故。这是好的苗头。不过对爆竹光是扬汤止沸恐怕不行,应该釜底抽薪,逐步取消这个陋俗(从业人员当然有个妥善引导和安置的问题)。这不仅是个安全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移风易俗的问题。让我们和“爆竹文化”告别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