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91阅读
  • 0回复

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囚歌”漫议之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3-03
第4版(文化生活·体育)
专栏:百家艺话

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囚歌”漫议之一
金兆钧
随着《囚歌》、《拥抱明天》、《悔恨的泪》等盒式磁带的发行,相当一批类似内容的磁带歌曲风行一时,迅速形成一股浪潮。现在,这股热浪虽已渐渐过去,但这种文化现象却值得深思。
很久以来,我国就存在一种特殊的音乐亚文化现象,即地下性的歌曲创作。这种创作形成为某一特定亚文化群的音乐文化。六十年代前后,我国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盲流。这些人多为内地流浪至西北地区的农民,他们生活动荡不定,成分复杂,其特殊的生活产生了特定的文化形态,也产生了特定的音乐文化。《七十五天》这首经《美丽的哈瓦那》变化而成的歌曲即是一首历史悠久传唱至今的著名盲流歌曲。“文革”中,又出现了另一个极富特色的亚文化群——“知青”群体。他们特殊的非工、非农、非军、非学、非商的社会地位迅速呈现出其特殊的文化面貌。他们也具有自己的特殊的音乐文化——“知青歌曲”,除去部分外国民歌和应时歌曲外,《鸭绿江之夜》、《南京之歌》、《从北京到延安》、《重庆知青之歌》、《我是一个资本家的女儿》等创作歌曲成为“知青”独自拥有的日常歌曲。
此外,必须注意到,中国还长期存在一个特殊的亚文化群体,这就是劳改和劳教人员。他们的生活环境的特殊性显而易见,而音乐生活是他们生活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同样,他们除去一般歌曲外,也有着自己的创作歌曲和改编歌曲。
《囚歌》等盒带的主体内容,正是上述盲流歌曲、知青歌曲及劳改人员歌曲的混合物。
由此可见,上述歌曲尽管种类不一,情趣各异,却有几个共同的文化特点。第一,强烈的亚文化性。它一般地总与大文化构成强烈的反差,有时甚至以反文化的面貌出现。由于亚文化群的生活方式与社会一般群体之间的巨大差异,使其文化形态常常带有强烈的个性,有时候,这种个性甚至以敌对的方式表现出来。
第二,这些歌曲在音乐形态上也往往以反现时音乐文化的特点出现。它往往采用过去的音乐材料与特定的演奏、演唱手段相结合,在创作中采取某种新的形式。如“知青”歌曲多从“文革”前创作中汲取强烈的抒情风格,甚至直接采用某一乐句作为主导动机。
《我是一个资本家的女儿》取材于《远方的大雁》,《从北京到延安》取材于《红旗渠水绕太行》。这些风格与“文革”中的音乐风格形成反差。而《囚歌》等盒带歌曲则与当前歌坛的流行音乐风格形成对抗。虽然它也运用了流行音乐的形式,但其文化意识却无更多的创新,相反,只是一种倒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