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大学生择业的三个热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3-03
第5版(国内专页(政法))
专栏:青年热门话题

大学生择业的三个热点
共青团中央研究室  苏丽 王建中
最近,我们对辽宁省部分高校应届毕业生进行了调查,发现随着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商品经济观念对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今年毕业生在择业问题上较之往年突出了“务实”的倾向。
由向往大城市、大机关、大企业转向去中小城市和中小企业
今年的分配计划到基层的比例增大,大多数学生将被分配到基层。绝大多数学生虽然感到分配方案不理想,但又认为大学毕业后到基层工作是发展方向。一些学生认为:大地方人才济济,自己发挥作用的机会很少,到一个没有用武之地当“跑腿的”或“打杂的”,几年后专业就荒废了;还有的认为:大机关、大企业不那么缺人,毕业去了之后自己在生活上的要求得不到重视,而小地方则大不一样。沈阳药学院一学生说:“如果我们想去东北制药厂,就得先在车间当一般工人,并且还不知要干多少年,根本谈不到搞科研;如果去一个中小制药厂,几年就能出成绩”。农大一名学生说:“大单位只是名声好,工作起来一点自主性也没有,不利于自身发展和施展才华。”
从政热淡化,从事专业工作思想逐步强化
专业性强的学生都希望被分配到专业对口的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他们认为,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从政之路将越来越窄,相反专业工作较为稳定。东北工学院一学生说:“在商品经济发达的社会,权力至上观念将逐步被淡化,随着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公务员制度实行,当官没有终身制做保障了,只有靠搞专业、发挥自己的特长才能抓住铁饭碗。”还有的学生说:从现在的形势看,国家是鼓励我们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专业职称评定走上正轨之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地位将不断提高,晋级的机会会越来越多,评中级职称要比当个处级干部容易得多,经济收入的路子也广。也有的学生说,如果没有对口专业工作,宁愿当个体户,自己创办企业经营。
对家庭的依赖导致一大批学生要求回家乡
一部分毕业生将要分回自己的家乡。这虽然是由各种客观条件造成的,但学生在主观上已由被动逐渐变为主动。一些毕业生总结了回家乡的四大好处:一是回家乡对工作单位有选择的余地。沈阳工业大学有的学生说:“我家在丹东市内,分配回丹东后,家里可以通过熟人把我分配到一个较为理想的单位。如果留在沈阳,工作单位就没有选择的余地了。”二是以后在工作上能得到关照。有的学生认为,去外地人生地不熟,遇事两眼漆黑。在家乡就不同了,如果家里有点势力,还会成为自己发展的一个有利条件。三是经济上能得到家里资助。沈阳工业大学一学生说,大学毕业生的工资每月70多元钱,在外地工作去了吃饭就所剩无几了,在家里衣食住行都不用自己管。四是房子问题易解决。学生们普遍感到,工作后就得考虑结婚成家,最大的困难是房子,而现在结婚就能给房子的单位很少,回家依靠父母就好办多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