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财政赤字能够缩小和消除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3-03
第6版(理论研究)
专栏:

财政赤字能够缩小和消除吗?
黄菊波
财政收支是国家把一部分社会产品集中起来,又再分配出去形成社会需求的过程。因而,财政收支是否平衡,成为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平衡状态的反映和制约条件。坚持财政收支平衡,略有结余,可以抑制需求,谋求社会总供需之间的平衡;反之,支大于收,发生赤字,必然扩大社会总供需之间的矛盾。在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中,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压缩和消除赤字,是抑制过旺需求和通货膨胀态势的紧迫要求。
一个总根子,三个具体原因
经济过热,社会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是造成经济生活中出现明显的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幅度过大的根本原因,也是近几年又连续发生赤字的主要原因。1985年以来经济持续过热,全民所有制单位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在1985年比上年猛增41%的基础上,1986年和1987年分别又比上年增长了17%和16%;同时消费基金也增长过快,职工工资总额1986年和1987年分别比上年增长了20%和13%,都超过了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幅度。
经济过热,需求膨胀,物价上涨,给财政带来了巨大压力。首先经济过热,刺激了企业资金需求过旺,迫使继续减税让利,银行投资贷款和企业还本付息支出剧增,使企业实现利润中上交财政的比重不断下降。以国营工业企业为例,1985年实现利润中上交财政的比重为52.5%,1986年下降为44.5%,1987年又下降为37.7%。其次,生产的超高速运行,加剧了资源的紧缺程度及其配置不合理的趋向,以及产品结构的失衡,导致总体经济效益下降。国民收入占社会总产值的比重,由1985年的42.4%降到1987年的40.4%,两年下降了2个百分点,再加上涨价收入和国家税利的流失,制约了财政收入的增长。1987年财政收入仅比上年增长3.8%,而按可比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9.4%,零售物价指数上升7.3%,实际上是一种负增长。再次,经济过热和物价上涨把财政支出抬了上去,特别是用于平抑物价、保障人民生活的各项支出和补贴迅猛增长。因此,尽管从紧控制支出,仍然入不敷出。财政的连年赤字,又扩大了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矛盾。实事求是地认识近几年来财政赤字的原因及其对经济生活的影响,可以加深我们对治理经济环境、进行经济调整的认识;可以加深我们对严格控制支出,压缩财政赤字,以制约社会总供需失衡的紧迫性的认识。
有历史的经验,有很大的难度,有解决的可能
历史经验证明,在经济调整中,缩小和消除赤字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三年“大跃进”造成的财政赤字,经过努力压缩支出,做到了缩小赤字,并在经济步入正常发展后,实现了连续几年的财政收支平衡,略有结余。1979年发生的巨额赤字,同样通过压缩支出,在财政收入下降、停滞的情况下,1981年实现了基本平衡,以后随着经济的稳步发展,财政收入与生产同步增长,1985年实现了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这两次压缩和消灭赤字的过程有着可贵的经验,一是压缩财政支出取得了显著的成效。1961年财政支出比上年压缩44%,1962年又比上年压缩17%,这一年在财政收入比上年下降12%的情况下实现了略有结余;1980年财政支出比上年压缩4.8%,1981年又比上年压缩8.1%,这一年在财政收入低于1979年的情况下,取得了把1979年的巨额赤字170.6亿元在1980年内压缩到25.5亿元的可喜成绩。二是在经济调整的大气候下,迅速恢复了总供需的基本平衡,调整了各项比例关系,经济效益有所提高,实现了财政收入与生产的同步增长。1963年工业生产比上年增长8.5%,财政收入增长9.2%;1964年工业生产比上年增长19.6%,财政收入增长16.7%;1983年工业生产增长11.2%,财政收入增长11.1%;1984年工业生产增长16.3%,财政收入增长20.2%。三是财政政策和银行政策密切配合、相互支持。财政与银行通力合作,在实行双紧政策的同时,较好地处理了各种遗留问题,保证了企业流动资金的正常需要,使经济运行步入稳定协调发展的轨道。
但是,也要看到,当前压缩和消除赤字有着一些新的情况,增加了难度。例如承包制打破了财政收入与生产同步增长的机制,包死了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分配秩序混乱,企业和单位侵蚀国家收入的现象相当普遍和严重;明显的通货膨胀,使有些财政支出需要随物价的上升而有所增长,而且国家还要用相当的财力来平抑物价和实行保值储蓄等等。所有这些,说明我们面临的财政形势是严峻的。在增加收入和压缩支出两个方面都有很大难度。但是,我们既要看到困难,也要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并根据新的情况,采取新的压缩赤字的对策。
出路: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控制支出,集中资金,依法理财
根据当前实际情况,压缩和消除赤字,要把财政工作的治理、整顿同深化改革结合起来,既要严格控制支出,又要增加资金供给。
(一)要统一认识,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反复证明,坚持财政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方针是完全正确的。近年来出现的经济过热、需求过旺、信贷失控、财政赤字、货币超量发行、通货膨胀这种“怪圈”,也证明那种用扩张的货币政策和赤字财政来刺激经济增长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必须摒弃。只有坚持量入为出、量力而行,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坚决不搞超分配,才能保证治理经济环境取得切实成效。
(二)要严格控制支出,过两三年紧日子。近些年来,一些地方、部门、企业乱拉乱扯资金,盲目攀比建设规模,竞相发放奖金、补贴,用公款请客送礼,讲排场、摆阔气,膨胀了需求,超过了国民经济的承受能力,也使各级财政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要严肃财经纪律,严格控制支出,加以彻底纠正。压缩财政支出,不仅要压缩资金需求总量,而且要调整支出结构,有保有压,区别对待,还要切实讲求经济效益,狠刹奢侈浪费之风。新增加的财政收入,应主要用于支持价格、工资改革和必要的农业、教育、科学支出,有些支出项目则要比上年明显压缩。
(三)要适当集中资金,合理增加财政收入。经过十年改革和建设,国民经济获得了很大发展,国家总财力有明显的增长,但也出现了预算外资金增长很快、预算内资金增长慢的问题。按可比口径计算,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1979年为31.9%,1988年预计降为19.3%。国家集中的财力过少,不利于保证改革和建设的全局需要,也削弱了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因此,在严格控制支出的同时,还必须开辟财源适当集中资金。要调整分配关系,按一定比例集中预算外资金;要整顿分配秩序,认真整顿税收和清理企业涨价收入,堵塞各种偷漏现象,把流失的收入收回来;要改革和完善税制,集中税收管理权限,整顿减免税,并发挥税收在调节生产和消费、调节社会分配不公、调节农产品不合理比价中的作用。
(四)要实行依法理财,硬化预算约束。当前,预算约束软化,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每年预算经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以后,在执行中往往变动较多,开口子、批条子的情况也不少,这是导致财政工作被动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治理、整顿、改革中,必须强调依法治财,强化预算约束。首先,要增强预算的观念,预算经各级人代会通过以后,具有法律效力,不得随意变动。当年必须办的事,应在申报和编制预算时作周密考虑,妥善安排;预算执行中不要再开增支减收的口子,必须变动的也应经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其次,要加强预算法规建设,从预算的编制、审定、执行到决算全过程都应纳入法律范围,实现规范化。再次,要逐步实行预算公开制度。例如定期公开预算执行情况,以接受人民监督,实现预算管理民主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