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有感于姑娘挖苦大学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3-05
第2版(国内新闻)
专栏:人民论坛

  有感于姑娘挖苦大学生
吴昊
浙江一个大学生刊登征婚广告,招来了一个素不相识的姑娘的奚落和挖苦。姑娘在给他的信中说:“读书苦,读书忙,读书有啥用场?像你握着笔杆的,不如讨饭,像你这种全世界顶背时的背时鬼,纯粹给大学生闹笑话。文化当不了饭吃,理想当不了钱花。现在的姑娘都吃人民币,像你这种有笔杆、没有人民币的,只有娶个50岁的老太婆。如果你今后娶上老太婆,劝你的儿女不要上大学,读到小学五年级够了,现在都有计算机,劝他卖甲鱼,那时他就成亿元户了。”(以上见2月20日《光明日报》)
作为读书人,当然同情被挖苦的大学生。倒不是“物伤其类,兔死狐悲”,感情上过不去;也不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圣人古训遭到贬损,心里不舒服。是因为这位大学生平白无故被人泼了一盆污水。
对那个姑娘,应该说她的笔太“损”了,太尖刻了,素不相识,何必向人家心里扔石头!可是话又说回来,姑娘说的确有道理,社会分配不公确实存在,“小学毕业挣大钱,大学毕业挣小钱”几乎到处可见。
大学毕业生的收入,不要说比不了做大生意的“大倒”,连卖甲鱼的、卖花生仁的、卖糖葫芦的也比不了。“脑体倒挂”的现象到处存在。如今在许多机关里收入最多的,并不是持有大学毕业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的人。“分配不公”是当今社会三大热门话题之一,谁也用不着回避。因此,姑娘话虽尖刻,却不能过多指责。
又要同情被挖苦的大学生,又不要过多地指责挖苦人的姑娘,二律背反,到底该如何是好呢?其实,对于目前这种社会现象,谁也用不着烦躁和恼火,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商品经济初始发展、新旧体制并存的情况下,分配的不合理有它的必然性。新旧体制并存,一方面要受计划和行政手段调节,一方面要受市场和价值规律调节,这就决定了人(劳动力)的两种流向,一种是自发的流向市场,在那里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或者发财,或者破产,自然得很;一种是按计划渠道流向机关、学校、国营企事业单位,那里的一切都是有规定的,大学生毕业第一年月工资58元,第二年转正70元,几年以后评职称,除了少数人幸运地被提拔当“官”之外,大多数人只能按部就班,缓慢地爬台阶。有学问的要服从计划分配,大学考不上,甚至连中学都毕不了业的能到市场经济里去翻江倒海,收入很高,又没有依法交纳个人收入调节税,于是就出现了“分配不公”,在那位挖苦人的姑娘看来,大学生就成了“全世界顶背时的背时鬼”。
这种社会现象短时间改变不了。什么时候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新秩序完全建立起来了,大家都在同一水平线上进行竞争,问题才会根本解决。
当然,目前事情并没有严重到大学生找不到对象的程度,因为还有更多的姑娘爱这些为时代做出牺牲的“背时鬼”。大学生依然是时代的骄子,即使是挖苦大学生的姑娘,未必不爱大学生。我这样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