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公开:遏制腐败的屏障——福建省实行“两公开一监督”述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3-06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

  公开:遏制腐败的屏障
——福建省实行“两公开一监督”述评
本报记者 张铭清
腐败现象,是当前群众议论的一个热点。
如何遏制腐败?党和政府三令五申,严格党纪政纪,惩治贪官污吏。但是,腐败现象并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实践证明,必须建立一种权力制约机制,以消除掌权柄者办事的随意性和多变性,防止变了质的权力在歧途上运行。
一年来,福建省从公开办事制度、公开办事结果、依靠群众监督入手,加强廉政建设。全省选择省直20个部门和10个县区进行试点,结果证明——
公开是有约束力的新机制
过去,机关办事,包括那些与群众密切相关的事,都搞得十分神秘。即使办事公正,群众也还是有怀疑。办事越不透明,越给营私舞弊者以可乘之机。
一提到招干、招工,人事、劳动部门的同志就叫苦不迭,“上班有人找,路上有人堵,回家有人等”,条子满天飞,结果是该进的进不来,不该进的倒进来了,顾了张三得罪了李四,弄得里外不是人。
可是,这件事一旦公开进行,通过平等竞争程序择优招收,结果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情形就大不一样了。
南平市去年招干29人,报名者达千人之众,可有胆量进考场的不过百余人,一个平等竞争把90%想走歪门邪道的人给堵了回去。一张考卷又把29人从百把人中挑了出来。入选者只占报名的2%。如果不是公开,要从千人中挑20来人不知要耗费多少精力?不知要牵动多少人来走后门,其中又不知有多少腐败现象滋生蔓延!可见,即便在现行体制下公开,也会产生有约束力的新机制。
公开要从最易发生权钱交易处突破
公开,不能一哄而起,一哄而起的结局往往是一哄而散。福建采取的是扎实进行、注重实效、逐步推开、不搞形式主义的办法。
通过问卷调查,全省选择了直接与居民和企业打交道的单位和部门,又从中找出群众意见最大、最容易发生权钱交易、以权谋私的部位和环节作为公开的突破口,向群众公开办事依据、程序、结果和期限,以便于群众监督。
连江县用公开的办法治理人事、土地和财务管理中的“三乱”,查清一批公布一批,让群众监督,结果80多名占地盖房的科局级干部受到处理,清出违纪财务金额295万多元。永泰县为解决化肥分配不公问题,把化肥的分配原则、数量、价格公之于众,有效地堵住了化肥分配中的不正之风。南平市针对林区采伐审批中的漏洞,公布办事制度和收费标准。长乐县把群众意见最大的出国审批、赴港定居工作,实行报批手续公开、审批结果三榜公布,仅半年就在群众监督下查出29名弄虚作假的申请对象,吊销了他们的证件和护照,查处了有关责任者。省税务局公开办税制度,有效地防止了税务人员贪赃枉法、弄权渎职……
公开是为了监督,必须建立包括职能部门、民主党派、群众团体、舆论机关和群众在内的监督体系。对监督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坚决及时的查处,才能使公开行之有效。福建廉政建设搞得好的地方,无不与那里的领导自身廉洁和敢于碰硬有关。平和县在严肃查处倒卖白糖牟取暴利的大案后,召开廉政公告大会,把查处结果公之于众,在全县引起了强烈反响。
公开是民主政治建设的第一步
过去,一些地方干群关系紧张,一个重要原因是相互间缺乏沟通和了解。公开了办事制度和结果后,群众知道了机关是怎么办事的,彼此有所了解,情况就好多了。
因为公开了办事程序和期限,群众的压力迫使机关作风转变和办事效率提高:该办的事,你想不办,不那么容易;有了期限,你想拖下去就不好交代;要做到依法办事、照章办事,经办人必须熟悉业务,掌握法令政策,“糊涂饭”吃不得了,素质不高干不了,又逼着办事人员学习钻研业务。这不仅促进了廉政建设,增强了干部的责任心,也提高了他们的业务素质,增强了他们的进取心。
处在新旧体制交替、商品经济日趋活跃,而行政行为、市场行为和企业行为尚未通过法制形式严密规范的时候,权力和金钱交换等腐败行为最容易滋生蔓延。因此,廉政建设这一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将贯穿于产品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的始终。抓廉政建设不是哪个部门的事,应该全社会一起抓。从福建的实践看,必须上下配合,条块结合。有些事,条条不讲话,块块抓不动;有些事,块块不动手,条条抓不了。正如有的同志说的:经济建设和廉政建设是振兴的两翼,缺少一个,起飞就要失衡。廉政建设对改革开放、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对当前进行的治理、整顿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廉政,实际是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秩序的题中应有之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