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迷惘·冲动·希望——大学宿舍里关于“读书无用论”的一次恳谈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3-08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我看“新的读书无用论”

  迷惘·冲动·希望
——大学宿舍里关于“读书无用论”的一次恳谈会
本报记者 周庆
研究生、大学生如何看待“新的读书无用论”?新学期之始,承蒙中国人民大学两位研究生干部的帮助,记者参加了该校学8楼一次宿舍恳谈会,听出了他们的迷惘,了解了他们的看法。
读书越多越吃亏,不读又觉得可惜,骑虎难下
邵国焕(农经系研究生):寒假我碰到一位退学回乡的研究生,暂时在一家乡镇企业供职,处境并不佳。他很留恋自己的专业,但对退学并不后悔:上学期间那点助学金管吃管不了穿,还要向家里伸手。毕业后的工资勉强维持日常生活,可一谈到成家立业就“惨不可言”了。看看以往毕业生的景况,让人心境难平,与其坐以守穷,不如出去闯闯。
这位退学者的话不假。寒假探家,不少研究生靠借钱买车票。现在苦点可以,可是毕业后失去家庭的资助,比这还苦。青年知识分子待遇低,学无所用,学无所靠,难以让人安心读书。特别是新一代知识分子在价值观念上同老一代有显著不同,他们希望自己对社会付出的劳动和贡献能得到相应的报酬。否则,就要另寻出路。对这一点,社会应有充分的注意。当然,要注意提高那些真正出众的、有贡献的知识分子的待遇,而不是高价去养活那些混饭吃的人。
邵建军(历史系研究生):我的家乡是绍兴,家乡的同龄人都比我富。一个小姑娘离家打工,三五年攒够成家的钱没有问题。我毕业后工作多少年能攒够成家的钱?真不敢说。我们读书所花费的时间、付出的代价与以后的待遇不等价,心理上不平衡。在此情况下,这书读下去不值得,不读了又可惜,研究生正好处于选择的当中,骑虎难下。
冯文成(中文系研究生):我读书已经17年了,跨过一个又一个台阶,流了多少汗,吃了多少苦,自己最清楚。如今书涨价,纸涨价,菜涨价……哪里不用钱呢?现在都怨大学生不好好读书,经商,打工。这种现象没什么奇怪的。我知道他们为什么这样做,我同情他们。知识分子也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考虑从事科学文化事业。如果他们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解决生活必需品上,怎能安心于科学文化事业呢?
蒋莉(女,东北师大俄语系研究生,她来看同学,恰好碰上恳谈会):我今年7月份毕业,来京求职两个月了,先住招待所,住不起了,又住同学家。这期间跑了近百个单位,也曾混入不让学生进去的“供需见面会”,还参加了3次面试,结果怎样,尚不得而知。这一段脑子里装的事太多了,碰到的其他学校求职的研究生也不少,使我产生很多感想和牢骚。不少单位明确表示“不要研究生”,太出人意料了。我的专业是俄苏文学,找对口单位异常困难,改行“半路出家”干别的也行。可现在研究生、大学生不紧缺,用人单位大有选择的余地,对改行者根本不考虑,出这个“家”又谈何容易?原来我想,读了研究生有专业,能找一个称心如意的工作,没想到还不如大学一毕业就工作呢。那时我可以到学校,到研究所,到外贸部门,到出版社,到机关,选择面很宽。如果工作到现在,“单位工龄”也好几年了,这在提职、分房中作用比学习新知识大多了。这书是越读越吃亏。
无用的书,何日才能让我们少读点
程岱(女,党史系本科生):读书到底是有用还是无用,那得看读什么书了。像我们党史系,还有国政系、哲学系,开的某些课,教材实在太陈旧了。一些老话题如鸦片战争的背景、十月革命的意义等,从小学讲到大学,讲得不少学生不由得想逃课,搞副业。还有不少所谓理论,听了没趣,学了没用,谁能不厌烦呢?
其实,上大学的青年哪个不想学点真本事呢?只要能学到知识,又哪里会不想听课呢?我们系萧延中老师开的选修课《毛泽东晚年思想研究》,另一位老师讲的《“文革”十年史》,不提前去教室占座,根本就没有你听课的地方。还有,新学期开学后,阅览室满满的,绝大多数是学外语的,大家看得清楚,外语学了有用。
我觉得,现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不知道该学什么,不知道学什么有用。这在文科系、特别是一些理论专业,尤其突出。大学里混日子的毕竟是少数,但处于这种迷惘状态的同学却不少,这就是大学生最大的苦闷。
范家进(中文系研究生):我是大学毕业后工作了4年又读研究生的。可上学的年头越多,失望情绪越重。纯真的青年把大好时光用来苦读,学到的社会科学理论不少都是一些虚幻的、甚至和实际南辕北辙的东西,这是助长厌学风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我认为目前教育上的主要问题不是“读书无用”,而是让学生读的书中无用的东西太多。
常常产生想扔掉书本的冲动,但思考的结果还是要读书
刘楠(女,国际金融系本科生):我高中时的一个同学考入重点大学,读了一年半,非要退学,学校不同意,他就来个4门不及格,补考不及格。他说:“我算明白了,这世道谁有钱谁是大爷。”他是典型的“读书无用论”者。我还认识一个女孩,在香格里拉饭店干了几年,有一天突然辞掉了工作,用自己的积蓄自费上了大学。我问一些赚了大钱的中学同学,你们现在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他们都回答说是“读书”。
往日同窗们的这些情况,对我都有影响。看到那些人口袋里装满人民币,不知为什么自己心里隐隐地感到有些自卑,常常产生一种冲动,想扔开书本,早点去闯社会。我相信自己干得不会比别人差。但更多的时候,我还是相信,我们的苦读总会得到报偿的。在这个世界上,还是本事越大路越多,知识越多越有成功的希望。只要学好了,这4年失去的金钱、经验与机遇,都会找回来。
程岱:现在的年轻人目光应该放远点,不读书,混日子,到头来受坑的还是自己。当年知识青年下乡,那些没有扔掉书本的,后来都遇到了重新学习的机会。
赵冰林(计划系本科生):今年暑假我就要毕业了。大学4年,我在校体操队学过体操,在校艺术团吹过长笛,当过班长和学生会干部,办过无线电服务部,还和几个同学搞过“劲风”实业中心,大大“折腾”了一阵。如今回过头来谈感受,我的结论是:还是要多读书。
这4年,我接触的人太多了。那些不学无术的人,尽管也能瞎折腾,但总给人一种肤浅的感觉,缺乏内在的力量和发展后劲,往往为大多数人所不屑。我自己在最忙乎的时候,读书时间相对减少,总觉得丢掉了什么宝贵的东西,有一种空虚感。这种感觉比肉体上的劳累更令人难受。进入四年级后,我停止了一切活动,开始安心读书,并报考了研究生。不少人对我的做法不理解,劝我出去干点实事,赚钱去。说实话,看到社会上一些不正常的现象,知识贬值,我也真动摇过。但仔细想想,钱这东西可以使人变得高尚,也可以使人堕落。想来想去,还是决心考研究生。现在已经考完了,离毕业还有几个月时间,我不打算休息,还要多读点书,我希望自己能保持这种“惯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