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铁路在拚搏中呼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3-09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铁路在拚搏中呼喊
本报记者 张国荣
1988年,是中国铁路最难过的一年。
翻车。撞车。客车着火。旅客列车重大伤亡事故迭出。一时间,全国上下舆论哗然。铁道部长丁关根引咎辞职,以谢国人。
对此,议论颇多。有人认为这样处理好,丁关根早该辞职;也有人认为他是代人受过,这不能解决铁路的根本问题。
那么,铁路的根本问题是什么?是铁路经济体制改革不彻底?是基础工作薄弱?是制度不严,管理不善,劳动纪律松弛?是职工队伍素质差?或是政治思想工作薄弱?
这些无疑都包含着正确的成分,但又似乎都未说到点子上。因为,上述问题,在我国各行各业中都存在,并非铁路所独有,可为什么偏偏铁路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突出薄弱环节,甚至出了那么多严重问题?
中国铁路已到了力量的极限。货运,主要干线只能满足社会需求的百分之七十,去往上海、广州方向只能满足百分之五十;客运,天天是高峰,列车一般超员百分之五十上下,高的达百分之一百,从春运到暑期,每天约有八九十万人站着乘车
国内外专家和有识之士一语破的:根本问题是中国铁路发展严重滞后。
国务院经济技术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曾在《我国产业政策的初步研究》中,对“六五”期间基础产业超前系数作了分析,指出铁路发展的超前系数为负数(铁道铺设为—0.05),属滞后型。其实,铁路发展滞后岂止一个“六五”期间。
统计资料表明,多年来,铁路运量的增长速度总是落后于工业增长速度,而铁路主要运输设备的增加又落后于运输量的增长。从1950年到1987年,我国工业增长:原煤21倍,石油670倍,钢91倍,生铁55倍,发电量107倍,水泥131倍,木材9倍,化肥1114倍,铁路运输主要指标换算吨公里增长20.6倍,而铁路营业线总长度却只增加1.4倍,机车总功率只增加6.5倍,客车总席位只增加4.9倍,货车总吨位只增加12.1倍。
作为一个拥有960万平方公里国土的国家,我国仅有铁路5.26万公里。按人均铁路拥有量居世界第100位之后,按国土面积平均拥有铁路量居世界第70位之后。
中国铁路不仅数量少,而且装备差,能力低。全国铁路复线率22%,仅为苏联的2/3,法国和西德的1/2;电化比重11%,内(内燃机)、电(电力机车)相加不过30%多,而苏联仅电化比重1985年已达到34%。
据有关部门测算,当我国工业产值和铁路货运量二者之比(弹性系数)为1∶0.5时,铁路运输比较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由于铁路发展长期滞后,弹性系数自“五五”开始,从1∶0.5逐步降到1∶0.3,至1988年,弹性系数已降为1∶0.147。
据铁道部统计,全国铁路主要干线列车平均间隔时间不到10分钟。就是这么高的行车密度,也仍然满足不了社会的需要。每月有5000多人到铁道部运输局申请要计划外车皮。
客运也是如此,尽管每年增运5000万人次,1988年几乎增运1亿人次,仍然天天暴满。
北京火车站曾作过统计,每天有1.5万人想离开北京而走不了。原因很简单:买不到火车票。
现在提倡满负荷工作法,铁路职工却在超负荷作贡献。
“早7(七时上班)晚8(8时下班),星期天白搭。”这已成为铁路干部、工人的口头禅。
北京列车段,去年春运,缺员1000多人,许多列车员跑完这趟车又套跑另一趟车,有的人竟连轴转50多天未回家。
一方面是少数量的设备,低水平的装备,另一方面却是高强度的运输,超负荷的运转。
我国铁路运输密度已高达每公里2500万吨公里。居世界第2位,每台机车年产量比美国高1/5,每辆货车年产量比美国高2.8倍,每辆客车年产量也居世界前列。
当人们称赞这些大多50年代的设备和技术,赢得了与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相媲美的经济效益时,一些严谨的专家尖锐地指出:这么干是违背科学规律的,是以降低安全系数为代价的,必遭“报应”。
不幸而言中。去年一季度,铁路连续发生的惨痛事故就是严重的警告:中国铁路已经到了力量的极限。它在拚搏中呼喊,在痛苦呻吟,必须对症下药,采取根本性的解决措施。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重压下,铁路建设投资比重长期偏低,且呈下降趋势。而铁路建设中不讲经济效益,长官意志,瞎指挥,盲目上马的事也非绝无仅有
铁路,被誉为“现代工业化的先驱”。世界上许多经济发达国家在工业的初期,都曾走过密集投资、优先发展的道路。
我国工业多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而原材料又多在西部,南粮北运,北煤南调,铁路运输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国情出发,也应把铁路作为综合运输中的骨干,倾斜投资,重点发展。
可是,实际情况却让人黯然神伤。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重压下,铁路建设投资占全国总投资比例却呈下降趋势。1950—1952年为14.5%;“一五”为10.7%;“二五”为9%;“三五”为12.3%;“四五”为10.5%;“五五”为6.4%;中央明确决定“六五”把铁路作为国家投资的重点,可是比重却下跌到4.5%;“七五”这几年不到5%。
不言而喻,铁路发展严重滞后,直接原因是投资严重不足。
然而,在投资极其有限的情况下,铁路建设中,长官意志,瞎指挥,不讲经济效益,搞什么“政治线”、“战备线”,盲目上马的事也并非绝无仅有。
个人迷信年代建设的韶山铁路,如今旅客稀少,无货可拉,亏损严重。通(辽)霍(林河)线,论证不足,就匆忙上马。国家投资6亿元,建成420公里线路,运能2000万吨,现在运量只有运能的1/10,原来那里并无多少货物可拉。
华东地区工农业总产值和国民经济收入均占全国1/3。可铁路呢?只占全国1/10,人均铁路拥有量不到全国的一半。
几位从事铁路领导工作现已退下来的老同志,不无自责地指出,没有把铁路发展置于战略地位,投资不足,建设滞后,“这确实是一个战略失策”。其实,这个责任应当由国家宏观决策部门来负。在旧的管理体制中,从管理思想到管理方法,都是限制铁路超前发展的。
铁路是社会的基础设施,其主要功能是创造社会效益。据有关部门测算,铁路向华东地区每增运1000万吨电厂用煤,当地就可以多创造二百亿元工业产值。
社会效益应当高于铁路的企业效益。许多国家对铁路的财政补贴占成本的一半左右。我国却长期强调铁路企业效益,把铁路当作向国家提供大量积累的部门,实行低折旧、高税收政策。请看两组数据:
铁路上缴营业税率,1965年为25%,1972至1985年为15%,不仅比交通、航空、邮电等部门(均为3%)高,而且比舞厅、弹子房(为10%)还高。1986年调整为5%,也比交通、航空、邮电部门高66%。1950至1985年铁路向国家共上缴税利1156亿元,比国家在此期间对铁路总投资还多330亿元。
低折旧,高税收政策,不仅使铁路扩大再生产受到限制,连简单再生产也逐年欠帐。中国铁路现在是在钢丝绳和火山口上作业,不出事故,是侥幸;出大事故,就是惩罚
铁路基本折旧率1980年以前仅为1%,大大低于全国工业企业3.92%的平均水平;1980年调为3%,1985年调为3.5%,1986年调为4%,仍低于全国同期工业企业5.1%的水平。若按全国工业企业平均水平计算,1953至1987年,铁路运输部门累计少提基本折旧基金290亿元。
铁路是大联动机。全路现有职工320万,5500多个大小车站。每天开行货车20000列,客车2000列,跨越千山万水,一切皆在动中,只要一个关键人物瞬间疏忽,一个要害部件意外故障,都会酿成灾祸。
全国现有铁路中,超期使用钢轨1.29万公里,其中有损伤钢轨12万根。铁路路基病害有9.6万多处。不少隧道、桥梁严重失修。信号设备从数量到质量都不适应,仅柳州铁路局目前就有124个车站的信号使用油灯。占该局车站总数的62%。每天开行的2000列旅客列车中,有2294节车厢还是1935—1938年制造的。
沈山线按规定跑5亿吨公里,钢轨即需大修。现在有的地段已达13亿吨公里,仍在超期服役。
承担着晋煤外运一半任务的大同铁路分局,几年来每年运量都以10%以上的高速度递增,大大超出了设备的承受能力。这个分局运煤主要出口大同张家口段,现在每天都发现有重伤钢轨。分局没有备用轨,只得切割旧钢轨替用。为防止断轨翻车事故的发生,专门派人日夜值班,像看护病人一样看护线路。分局长说,任务压顶,我们没有退路,只能这么干。
1986年,劳动制度改革,一场突击顶替风席卷铁路,仅运输部门就顶替上来9.1万人。其中相当数量的人未经正规训练,就顶岗独立作业,思想文化和业务技术素质明显不适应。
“大盖帽垫肩高,铁路员工待遇高”。过去人们以当一名铁路职工为荣。现在铁路新民谚是“大包干,越包越干”。
这并不是说大包干错了,而是说包干的内外环境太紧,职工个人并未得到多少实惠。大包干3年来,铁路职工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在能源交通部门的平均线以下。扣除物价上涨因素,1987年铁路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竟变成为负数(—0.4%)。这种状况怎么能让铁路职工不叫苦、不埋怨?
铁路脏、累、苦、险工种多,责任大。丰西电力机务段,进口一批电力机车,需要招收100名司机,报名的只有20人,最后留下的仅2人。
这样的铁路,说它是在钢丝绳上和火山口上作业并不为过。
铁路运价多年不动,物运吨公里不到2分钱;客运,1个鸡蛋坐一站。低运价对高物价,使铁路陷入困境。
国家在制定铁路运价时则强调了为社会服务的一面,突出社会效益,实行低运价政策。
铁路1955年实行统一运价,多年不动。1吨货物运1公里不到2分钱,只相当于公路运价的1/11,航空的1/60。客运,一个鸡蛋坐一站,一只烧鸡坐一天。
“运价不调整,大包干难以为继,客货运输也将难以为继!”
这是铁路发出的呐喊。
广州一位个体户讲,他运同样一批货物,铁路运5000公里竟同公路运500公里价钱相等。开始他以为铁路工作人员算错了,当他确认没错时不无感慨地说,铁路太便宜了。
集装箱运输,铁路每万吨公里成本是266元,可只收264元,倒贴2元。大概只有中国铁路,才干这样亏本的买卖。
燃料涨价,钢材涨价,电涨价,铁路支出逐年增加。据统计,1986至1988三年,铁路因原材料燃料涨价增加支出60多亿元。
一面是低运价、低折旧,一面是高税率、高物价,两面夹击,使铁路陷入困境,不得不长期靠拚设备吃老本过日子。这正是铁路运输紧张、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症结所在。
一位熟悉铁路情况的专家说,铁路要走出困境,必须尽快调整运价,再靠拚设备吃老本过日子,后果将不堪设想。
现在已到了用当年建设大庆油田的精神来搞铁路的紧迫关头。再不抓紧铁路建设,到本世纪末,仅华东地区就会有一半客货运量吞不进吐不出,到那时再讲失误,为时已晚
一位铁路朋友曾开玩笑地自问自答:中国最大的突击队是谁?是铁路。今天抢运煤炭,明天抢运化肥,后天又抢运粮食。
在一个小型座谈会上,一位专家激动地说,解放以来,如果铁路投资能保持一个合理的比例,中国铁路绝不会是今天的样子。
令人惋惜的是,至今也并非所有的人都能认识到这一点。
要改变中国铁路目前的状况,出路只有改革。
第一,更新观念,真正认识和遵循交通先行的规律,加快扩大运输能力。当前,应当切实确立铁路运输在国家的战略产业地位,实行倾斜投资,适度超前发展。据国内外专家论证,我国铁路投资以占国家基建投资10%以上为宜。
第二,树立“大交通”的观念,作到宜水则水,宜路则路,宜铁则铁,调整运输结构。再不能像现在这样什么都往铁路上挤。目前我国交通运输业不论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都很落后,需要同步发展。要在同步发展中,从国情出发,尽快建立起以铁路为骨干的,结构协调、规模适当的综合运输体系,以较少的投资,发挥较大的效益。当前,要充分发挥公路、水运、民航的优势,搞好对铁路的分流,尽可能减轻铁路主要干线的压力,让铁路有“喘息”的机会,抓紧补“短腿”,以便承担更加繁重的任务。
第三,尽快合理调整铁路运价,增加铁路积累,加快铁路发展。要理顺铁路运价与工农业生产价格和公路、航空、水运运价的关系。这不仅有利于铁路发展,也有利于促进各种现代化运输方式合理分工,形成更大运输能力。当然,铁路运价的调整,既要考虑铁路自身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
第四,调动各方面建设和管理铁路的积极性,改变国家独资修路的模式,实行中央和地方合资修路、合营铁路。实践证明,地方铁路投资省、工期短、经营活、效益好,可以广开渠道,鼓励多方集资,大力兴办地方铁路。
第五,铁路建设要科学论证,正确决策,精打细算,节约投资。不搞长官意志,不搞盲目上马,讲求经济效益,以较少的投入取得较大的产出。
第六,管理和经营好现有铁路。铁路必须确保国家重点物资运输,必须严格禁绝以车皮、车票谋私,大力提高客货服务质量和水平,真正当好“先行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