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典型”方法简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3-11
第2版(国内新闻)
专栏:人民论坛

  “典型”方法简析
刘以宾
典型是客观存在的,通过典型带动一般,通过个性揭示共性,也不失为一种较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过去,这种方法曾经收到很好的效果,诸如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开展各种运动或活动,做思想政治工作……然而,它是否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环境呢?是否符合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呢?不容否认的是,在以往某些树典型的工作中,有一些不尽符合实际之处,从现实和未来趋势出发,对这一传统方法的某些弊端进行一些分析和探讨,以期不断改进提高,是有必要的。因为,几乎每个人在“典型”问题上都目睹、耳闻过一些令人深思的现象,从中也不难看出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某典型被树起来了,给公众的印象是完美的“高、大、全”,有的还颇具传奇色彩,而当不知什么原因,正面典型一夜之间成了反面典型时,人们感到愕然的程度又是那样无法形容……人们还在生活中看到:模范、标兵一旦被树起来,马上会在本单位、本部门陷入孤立无援的尴尬境地,也许正因为此,很多人怕登报纸……
“典型”方法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也是一种思维定势,沉淀于人们思想意识的深层,其中,片面性、主观性、形而上学、长官意志等都不无表现,而且存在久了,人们习以为常,见怪不怪,误以为是“典型”方法本身的法则,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它,“丰富”它,发展它,结果产生了不少的弊病。其中的弊端,集中概括起来,是一个四部曲:
从某种主观需要、某个概念、某个上级指示出发搞试点,找典型,紧急之下,饥不择食,碰上个偶然事件也能当成必然规律;甚至掩盖真相,为我所用,或不从客观实际出发,对个别人或单位施之以无法普遍施行的优惠和超常的扶持手段,此为抓典型;
某人事迹、某种经验经过新闻宣传、理论研究等一系列提炼升华、加工制作过程后,与本来面目已大相径庭,但不这样似乎不过瘾,不这样就生怕缺乏号召力、感染力,此为树典型;
不顾此地与彼地、此时与彼时的情况差别,借助于行政手段和思想政治工作强行推广、盲目仿效、套用某种典型经验或模式,此为推广典型;
一旦成了典型,便应长生不老,不允许有缺点、失误,为适应这种社会心理,对失去活力的典型拚命输“血”输“氧”,搞虚假宣传,此为保典型。
诚然,以上所举是极而言之,就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般使用的典型方法来说,其片面性、非科学性不致于到这个地步。笔者发此言论的本意,也不在于一概否定“典型”方法,而是将一些现象摆出来,提供人们思考。在进行某些工作时,典型方法仍应该继续使用,但如果无视各项工作的特点和活动规律,言必典型,把“典型”方法作为唯一的工作方法,则难免有失偏颇了。现代社会要求我们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去组织社会活动,开展工作,而且,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思想文化的开放,人们个性解放的要求日增,自我约束、自我调节将取代被动的唯典型是听的状况。因此,“典型”方法也有一个去其杂质,改造加工,赋予新时代内容的问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