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没有“上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3-11
第4版(文化生活)
专栏:百家艺话

  没有“上帝”
李彤
商业界有种说法,叫“顾客就是上帝”。这话按说不错,在某些外国也是实情。但在国门以内,只要我们的物质生产还赶不上消费要求,只要市场还是卖方的一统天下,我相信,我们作为顾客就暂且享受不到“上帝”之福。
电影界也横向移植说:“观众就是上帝”。但是大约没有哪个观众对此信以为真。电影的一半属性是商品,单就这方面说,我们的财力还不足以供观众想看什么就看什么。电影的另一半是艺术,还有意识形态包括道德规范管着,还承担着教化功能和认识功能,从这方面说,观众也不可能是至高无上的。既然办不到,干脆就别说。
除了客观条件外,电影创作者主观那一方面也不干。观众是上帝,那艺术家是什么?信徒还是臣仆?刚刚从西柏林抱回了银熊奖的青年导演吴子牛,今年初在一次会议上说:“我认为观众绝不是‘上帝’。如果观众是上帝,我们就得受它摆布,也就从根本上丧失了电影的主体性,或者颠倒了电影的主客体。电影的主体应当是创作者。我觉得既要尊重观众的审美趣味,又要考虑甚至强调创作者的主体意识”。他举例说,谢晋之所以拥有那么多观众,是因为观众尊重谢晋的艺术创作,他培养了成千上万观众。如果说有“上帝”的话,谢晋才是“上帝”。
我很同情吴子牛的说法。艺术家要是时时甘居人(观众)后,处处俯仰随人,还谈得上什么艺术创造呢?何况口里称“观众就是上帝”者,也许眼里盯着的是观众口袋里的钱。同时我以为,艺术家——无论是谢晋还是“第五代”导演——也不是“上帝”,他们在恣意挥洒地进行创作时,总要考虑一点观众的接受能力,考虑一点主客体之间心灵的沟通。或许从事美术、音乐的个体艺术家还可以关起门来以“上帝”自居,在电影这样一种高成本、工业化生产、集体创作、集体观赏、离开了观众便难以存活的艺术里,容不下一个“唯我独尊”的“上帝”。
一边是艺术家们张扬个性、尊重独创;一边是商品经济大潮里观众有充分的自由选择权。所以,于今是一个没有“上帝”的时代。那怎么办?电影局长滕进贤提出:“创作人员与观众应处于双向制约的平等关系之中。”虽说认真做起来还有不少难处,但这终不失为一种理想的关系。
我们不想当“上帝”,我们也不想拜“上帝”。拍电影、看电影的都是人,这就够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