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专座的蜕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3-12
第4版(社会生活·体育)
专栏:说长道短

  专座的蜕变
周冠生
城市公共电汽车上“老、弱、病、残、孕及怀抱婴儿”者的“专座”字样,举目可见。而实际情形却是老、弱、病、残、孕及怀抱婴儿者,往往“专站”在身强力壮的男子汉或年轻时髦的女郎的座位旁。
专座何以“蜕变”?先且推敲一下专座的“六条标准”,至少“病”和“弱”两条值得商榷。以“病”而论,很难判断乘客真病假病,亦不可能让坐专座者出示病历卡;至于鼻塞牙疼,指头破皮发炎,虽不能说不是“病”,但也不是非坐“专座”不可的。以“弱”而言,则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弱”的标准本身就很模糊。
也许,正是因为可坐专座者的某些标准不够明确清晰,才导致了专座不专,有些不自觉的年轻人就“钻空子”插了进来。鉴于此,我以为,坐专座者可以改为“老人、残疾人、孕妇、怀抱婴儿者”。这样虽可能使病、弱者受些委屈,但却可以避免一些不得理也不认错的现象,能使钻空子者难以相安。另外,不妨建议公共汽车公司立下这么一条规矩:对不够资格而赖在“专座”上不走的乘客课以高数额的罚款。不知诸位以为然否?
专座的“蜕变”告诉我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能自然形成,也不是有了什么“守则”、“规定”就万事大吉了。重要而艰巨的,恐怕是具体的实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