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7阅读
  • 0回复

小说与历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3-13
第8版(副刊)
专栏:七味书谭

  小说与历史
冯亦代
我喜欢读历史书。古人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句话就饱含着哲理。因为读了历史书,不但可以衡量今日的情景,还可以从中得到新的教训,开启读书人的另一种思路。正式的史书不免有枯燥乏味之嫌,要写得生龙活虎在纸上重现当时情景的,恐怕只有一个司马迁写的《史记》。他写的一些本纪与列传,简直可以当精湛的短篇小说读;这不是我个人的体会,读过《史记》而与我有同感的并不乏人。以古史实来加以渲染而至今传下来的古典文学作品,大概可以说只有《三国演义》一部,史实依史书所载,而从中又发挥了作者的创造,这部书所以能历数百年而至今还为读者所乐道,我想这和作者的丰富想象力是分不开的。
30年代中,不少前辈如鲁迅、茅盾、郑振铎、施蛰存等人写了些短篇历史小说,但不久抗战军兴,这工作也就停止了。因此当我读了最近出版周而复的《长江万里图》第一卷《南京的陷落》后,禁不住对作者挑选了这个宏大历史题目写小说的气魄感到佩服。  
我国历史上大都是兄弟民族间的斗争,自清代中叶以来才有外来帝国主义者的入侵,其间规模最大的一次,便是1938年到1945年的8年中日战争。《南京的陷落》是抗战初期的故事,写到了国民党蒋介石被迫与中国共产党结成第二次统一战线,起而对日帝进行抗战,直到南京陷落,日寇在南京的大屠杀为止。这里面既写到了汪精卫等人反对抗战的“低调俱乐部”,也写了蒋介石的半心半意与刚愎自用,坐失在上海前线歼灭日帝有生力量的良机;特别写到了全国人民的同仇敌忾与前线将士的英勇奋战。一面是苟安偷生,一面是义薄云天。两种境界的对比,对身历其境者和后来人评价历史、论述功过,都有一定的教益。当然作者不可能事事亲历其境,但丰富生动的想象力,却可以使读者把这部小说当信史来读。
我是经历了这8年抗战的,特别“8·13”上海之战,我就住在战场的大门口上海的外国租界里。我至今还保留着一帧上海我军撤退时闸北大火的照片,这是我从法租界一所房屋的房顶对着弥天的烟云拍摄下来的。至今我看了这帧照片还能记得当时的心情;一腔悲愤,但是没有一点颓唐心态。这种心情就是中国共产党号召全民抗战所给人们的精神力量,这正是中国固有文化遭受破坏,而在废墟上重新涌现新的文化素质的紧要关头。《南京的陷落》就记下了中国人民这种动天地泣鬼神的意志。
重新回头去温习一下快半个世纪的往事,对我们的今日有珍贵万分的价值。报上不是有日本右翼歹徒因破坏中日和平纪念碑而被判刑的消息吗?这些军国主义的余孽至今还没死心。但是眼看着中国青年中出现某种盲目的“日本热”,又不能不令人心有惶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