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报告文学作家评论家研讨“问题报告文学” 成熟伴随着危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3-14
第4版(文化生活·体育)
专栏:

  报告文学作家评论家研讨“问题报告文学”
成熟伴随着危机
本报讯 记者高宁报道:1986年,以《唐山大地震》、《阴阳大裂变》、《中国小皇帝》为发端的问题报告文学浪潮席卷中国文坛,并延续至今,被称为报告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第三浪潮”。最近,《报告文学》杂志社召开座谈会,一批报告文学作家和文学评论家进行对话,共同研讨“问题报告文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同前几年召开的同类座谈会相比,评论家的关注点不再是这类报告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而是它们的文体和审美特征了。
与会的评论家何西来、缪俊杰、雷达、张炯不同意“报告文学是非文学”的提法。他们认为,自问题报告文学始,报告文学已脱出小说模式,成为独立的文学样式。这类作品大都闪烁着反封建、反愚昧,提倡科学、民主、自由的“理性之光”。理性一旦与文学形象有机组合,就会产生美感,而且是庄严的美感,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有人认为问题报告文学有着独立品格:把焦点对准社会诸问题背后的文化底蕴,从微观到宏观,从表象到本质,苦苦探索我们的民族性格、民族文化心理。这类作品集结了历史性、哲学性、社会性和文学性,反映的是文化整体,仅仅用“文学性”加“新闻性”来表述是不准确的。
与评论家慷慨陈词相较,作家们更多地表现出了对报告文学创作的困惑和不安。
苏晓康仍为社会责任感所驱动,执著地探索问题报告文学的出路。他认为,中国社会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皮相地揭示社会问题,在作品中玩一点幽默、机智,来一点微言大义、春秋笔法,未必适合今天读者的口味了。问题是有没有勇气反映我们已看到、认识到的更深层的东西。我们面临的是对良心的挑战。
其他几位作家表现出突破现有创作模式的强烈愿望。王兆军主张多写“自言自语”的作品,摒弃过分理性化、主题先行的写法。肖复兴希望报告文学作家再登上一个台阶,以卢梭式的大思想家、大作家为楷模;不要满足于传播和诠释新思想、新观念。赵瑜为创作上受到来自学术界的学术通俗化、形象化趋势以及来自小说界的报告文学创作热的夹击所困扰。他认为,报告文学的出路是回到更真实、更丰厚的生活体验中去。
这些近年来驰骋文坛的作家,或多或少感到一种超负荷运转的疲惫和困顿。王兆军说,报告文学承担的社会义务太多了,它充当了过于悲壮的角色;理论、新闻、文学三个兄弟的担子担在了报告文学一个小兄弟身上太不公平。贾鲁生声称他要把完成使命和满足自娱结合起来。
报告文学作家普遍的疲惫心态,评论家认为是某种创作危机的征兆。他们说,危机往往是成熟的伴生物,只有克服危机,才能走向更自由的创作天地。
与会者注意到,这些时,钱钢的《海葬》,戴晴的《储安平》,从维熙的《走向混沌》等报告文学新作再次产生了轰动效应。
新的创作实践期待着理论界进一步关注。
参加座谈的还有刘梦溪、陈骏涛、贺兴安、陈祖芬、孟晓云、张胜友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