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阅读
  • 0回复

“劳伦斯现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3-15
第8版(副刊)
专栏:域外文谈

  “劳伦斯现象”
王立新
像许多作家一样,英国小说家、诗人劳伦斯曾狂傲而辛酸地宣称:我的作品是属于下个世纪的。
20世纪中叶以前,崇尚“道德批评”的西方评论家们不遗余力地消除劳伦斯的“不良影响”,但此后的情形却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50年代,劳伦斯一跃成为“我们时代最伟大的、富于创造力的小说家之一”。这并非因为最近几十年间欧美评论界中“道德意识”的衰落,归根到底还是由于西方社会自身的深刻变化。
劳伦斯时代的英国,人们大都恪守着旧有的价值标准,在他们看来,人与生存环境之间保持着某种和谐、平衡的关系,作为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传统道德规范,并不具有与人本身对立的性质,因此,劳伦斯弘扬人的自然本性,极端突出人自身的存在价值,是一种破坏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和谐关系的“非道德”行为。而在沐浴过第二次世界大战腥风血雨的新一代读者看来,人与人,人与生存环境之间并无什么和谐、平衡可言,而是呈现出一种分离状态。战争、经济危机、核恐怖、异化现象都在时刻提醒着这一点。人的生命丧失了存在的丰富性,人自身的价值受到日益严重的威胁。劳伦斯的作品正是由于揭示了文明与人的悲剧性冲突,考察了现代人生存的悲剧性状况,表达了人类对消除异化的理想社会形态的追求,而具有了不容忽视的意义。劳伦斯在世界文学史上一流作家的地位,可以说是随着西方工业主义的畸形发展而被确立的。
据说劳伦斯曾表示过要到东方的中国旅行,然而这位45岁就早逝的作家不仅未能一了心愿,连他的姓名也在中国沉寂了几十年。其实,劳伦斯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并非没有影响,瞿秋白、郁达夫、饶述一等人都曾对他做过评述;只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劳伦斯的名字在近几十年中对我国读者陌生起来,我国研究外国文学的人,对这位早已声震遐迩的大作家也避之唯恐不及。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劳伦斯的作品以惊人的速度大量译介过来。稍注意一下出版界动态的人恐怕都不会否认,一股“劳伦斯热”正在中国大陆蔓延。1987年岁末,笔者曾做过一个绝对不能说是完整的统计:截至1987年底,这位一度遭受冷落的作家的各类作品,在中国大陆的总印数已突破60万册。一年过去了,这种势头有增无减,到目前为止,劳伦斯的重要作品都出了不止一种版本。在“纯文学”的出版和发行步履维艰的今天,这无疑是令人深思的现象。
令人高兴的是,我国外国文学界已注意到了这种“劳伦斯热”。1988年10月下旬,首届“劳伦斯研讨会”在沪召开,中外学者50余人就劳伦斯作品的研究和翻译作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来自英、美、加、意、日等国的专家带来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特别是国际著名劳伦斯权威凯斯·萨加、詹姆斯·鲍顿的精彩发言让我们了解了当今劳伦斯研究的最高水平。中国学者从本民族文化传统的角度对劳伦斯创作的评价,也同样引起了外国同行的极大关注和兴趣。“中国劳伦斯研究会”在本次会议上宣告诞生。显然,这将极大地推动我国外国文学界对劳伦斯的研究,一个真实可信的劳伦斯形象将会出现在广大读者面前。事实上,它的意义并不仅限于此。对劳伦斯创作的正确态度和深入探讨,必定也会对我国当代文坛产生积极的影响。当“性”在今天已不再成为我们的禁区时,劳伦斯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呕心沥血的严肃创作态度,对我们的作家也许亦不无启示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