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4阅读
  • 0回复

紧迫而艰难的课题 拯救臭氧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3-20
第7版(国际专页(科技))
专栏:科技纵横

  紧迫而艰难的课题
拯救臭氧层
何崇元
地球是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多少年来,它虽然经受着各种磨难,可从未面临臭氧空洞这样的危机。本月初,世界123个国家的代表云集伦敦,再一次发出了“拯救臭氧层”的呼喊。
    臭氧层与人类
离地球表面10—50公里的同温层中有一气层,叫臭氧层。臭氧是一种气体,分子由3个氧原子组成,即O3。臭氧层能吸收99%以上的紫外线,以保护地球上的生灵万物。但是,地球的这把“保护伞”已遭到严重破坏。1984年,科学家们首次发现南极上空出现了臭氧空洞。后来,美国“雨云—7号”气象卫星测到这个“洞”,大如美国,高似珠峰。北极的情况也令人担忧。美国航空和航天局局长罗伯特·沃森博士新近说,北极还没有出现空洞,但这里的臭氧层与1970年测试结果相比,已被吞掉19—24公里深。还有人认为,甚至全球臭氧层都受到损害。美国宇航局的资料表明,自1969年以来,横跨美国、加拿大、日本、中国、苏联、西欧等国广阔地带的臭氧层已减少了3%。
由于臭氧层被破坏,“无影杀手”紫外线可长驱直入。科学家们证实,大气中的臭氧每减少1%,照射到地面的紫外线就增加2%,皮肤癌发生率则增加4%左右。英国科学家认为,由于臭氧减少,英国的皮肤癌患者至少会增加15%;到2060年,美国的皮肤癌患者将达到0.4亿人。因此,医生们对全球高尔夫球运动的爱好者提出了警告,前美国总统里根的高尔夫球运动据说也受到一定的限制。  臭氧层的变化还会损害人的免疫系统;使患白内障和呼吸道疾病的人增多;损害海洋生物;阻止植物的叶茎生长;还可能导致世界平均气温上升,引起温室效应;海平面也将增高,使沿海城市变成滔滔汪洋,肥沃的土地成为沙漠,甚至有的国家也可能由此消失。
    谁是“元凶”
科学家对此众说纷纭。有的认为,这可能跟亚马孙地区不断出现森林火灾有关;有的认为,臭氧洞之所以出现在两极,是极地低温造成的;美国肯塔基大学的一个科学小组则认为,臭氧水平可能是随着太阳黑子活动的自然周期而变化的。
但是,多数科学家认为,氯氟烃是破坏臭氧层的一大元凶。不幸的是,在过去的50多年里,人类竟然未能发觉它的可怕性。氯氟烃于1930年由美国杜邦公司研制问世。现在,全世界氯氟烃的产量大约是100万吨。其中西方国家占75万吨,苏联占6万吨。它主要用于制造制冷剂、发泡剂、洗净剂和推进剂。今天,无论在工业生产上还是在家庭生活中,使用都极其广泛,排放出了大量氯氟烃。而它又不像多数工业用化学物质那样能在低空中分解,而是飘浮升入同温层,与紫外线作用产生出游移的氯原子,氯原子夺去臭氧中的一个氧原子(一个氯原子能破坏近10万个臭氧分子),使臭氧变成纯氧,从而丧失其吸收紫外线的性能。眼下,世界各国科学家们正在对此追踪探索。
    对策与难题
多数国家认为,尽快停止生产和使用氯氟烃,是当前挽救臭氧层最方便、最省钱的办法。国际社会已多次为此开会,商讨对策。1985年3月,美国、苏联、日本、加拿大等20多个国家签署了《保护臭氧层国际公约》,要求签字国采取措施,保护臭氧层,并加强科研合作;已有31个国家批准的《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今年1月1日也已经生效,它规定签字国在本世纪末要把氯氟烃使用量减少到1986年的一半;本月初在伦敦召开的会议把人类拯救臭氧层的行动推向了一个新阶段。欧共体国家已同意到本世纪末完全停止使用氯氟烃;美国早在1978年就禁止使用氯氟烃作喷雾剂;比利时和葡萄牙则宣布禁止生产氯氟烃。
然而,在当今世界上,从冷冻机、冰箱、汽车到硬质薄膜、软垫家具;从计算机芯片到灭火器,都离不开氯氟烃。所以,必须研究出它的代用物质及技术。目前,替代品的制造方法复杂,且性能差,成本高。如果全世界完全不使用氯氟烃,普遍采用代用品,至少要投资100亿美元。另外,工业化国家对第三世界要求提供国际基金援助的建议又持冷淡态度。更为困难的是,这不仅仅是一个资金问题,也涉及到工业结构的改变。显然,拯救臭氧层是人类面临的一个急迫而艰难的课题。
(附图片)
张雅文 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