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也谈名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3-20
第8版(副刊)
专栏:

  也谈名片
郭振亚
去年印的100张名片已经用完了。新年伊始,感到这劳什子有必要再印100张。当我和印刷厂交涉时忽又迟疑了:去年,名片上的头衔印了4个,今年印几个呢?赵相如同志在其《无字碑与名片衔》(见198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中说:名片上的头衔印了“好几行”,“葡萄似的一串串”,“半瓶酒晃荡”,“酸气大发”……我是否需要避避“酸气”,删掉这一串串“葡萄”呢?
赵相如同志在其大作中,对武则天的无字碑颂扬了一番,笔者对此也不打算否定。但武则天毕竟是知名度非常非常高的武周王朝的女皇帝,倘若别人也都以她为榜样,在自己的坟堆前竖一块无字碑,那么留下的除了石头还是石头,我们的史书上也就不可能有许多文情并茂的碑记了。
赵相如同志除推崇武则天外,又在其大作中赞扬了叶楠、邵燕祥、黄宗江等人的名片,那些名片的确别具一格,简洁明快,一目了然,或在名字前只写作家,或在名字前留下一片空白,好则好,但一般人恐怕学不了,因为这三个同志在文艺界的知名度也是较高的。倘若我是巴金,那么我的名片上也可以只要名字和住址,在今天,稍有文化的人有谁不知道巴金呢?他的生平、作品、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都有详尽的介绍、分析、评价。再进一步想象,倘若我是一个国家的总统或总理,那么,我连名片都不用印了,因为他们的社交常常都是事先安排好的,并有许多政府要员陪同。
再回到赵相如同志提到的黄宗江的名片上。赵说黄宗江印有两种名片:“对国人的名片上只有黄宗江三字”,“用于外事的名片上,赫赫头衔好几个”。为什么他印两种名片?赵相如的文章没有解释,我想原因很简单,国人大都了解黄宗江的情况,所以名片上没有必要作介绍。而外国人就不一定像我们这样了解黄宗江了,所以黄宗江也没有像赵相如主张的那样只写上名字。我不知道“赫赫头衔好几个”是不是如同赵相如同志讽刺的“葡萄似的一串串”?
名片的目的在于社交时自我介绍,与陌生人接触,双方名片一递,立即就可以知道相互身份以及你我各有哪些方面的特长,这样,也就便于找出双方都感兴趣、都能理解的话题,不致见了音乐家谈微积分,见了生产队长而大谈原子物理了。名片上的头衔缀的多,选择话题的范围也就更广泛。
我们不是武则天,也不是名作家,所以在印制名片时,不妨把你的头衔多挂上几个,哪怕像“葡萄似的一串串”,反正印刷厂也不根据字数多少来收费,充分利用名片的空间,给别人多一点了解自己的机会,何乐而不为!不印头衔的“精练甚至空白,留给人以想象思索”只能是名士的专利。一般人如笔者之流,名片上留下的空白,给别人的除了空白还是空白,哪会有什么“深长和悠远”呢?
经过反复琢磨,我的名片上还是挂上4串葡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