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乡镇企业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排头兵的喜与忧——整治中看苏南的乡镇工业(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3-21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乡镇企业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排头兵的喜与忧
——整治中看苏南的乡镇工业(上)
本报记者 吴长生
3年两次到苏南都遇上国家加强宏观控制,银行压缩信贷规模,但每次感受不同,前次报喜实、报忧虚,这次则是二者俱实,而且危机感似乎更强烈一些。
    一组本不该拼到一起的镜头
镜头一:吴江县北厍乡,一家新建的皮革厂。新设备大多停着,原皮车间,只在西头摊着几小堆牛皮。厂长请我看刚刚整烫出来的彩色皮革,说:“俏货,抢手得很,原料也不难弄,就缺资金。只好半开半停。”
镜头二:无锡县东?镇,外观颇有气派的金城电缆厂。4800平方米的大车间里,大约只有20来人在干活,去年,翻着跟头涨价的铜和铝把他们压“趴”下了。1公里电缆才卖11万多元,而生产这段电缆的6吨多铜却要14万元。他们只好停下大机器,转产利高些的小型民用线,牛刀宰鸡。
镜头三:3年前,我访问过的一家玻璃厂,那时刚刚试产,如今却已一分为四,各寻生路了。一些工人正在安装乳胶手套生产线,而就在同一车间里的另一条早已装好的生产线却静静地“睡”着。“既然一条线都保不住,还安装第二条干什么呢?”记者纳闷儿,可无人作答。
镜头四:她领导的创新塑料厂,为上海几家日化厂生产包装瓶,产品销路好,声誉很不错。可去年下半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经销单位拖欠货款,使他们陷入拆东墙补西墙的窘境。
也许,这是一组不该拼到一起的镜头,但它们却展示苏南乡镇工业现状的一个方面。
    几位顺风顺水者的“高论”
苏南并非愁云密布,也有不少乐天派。
铜价暴涨,逼得许多厂家走投无路。无锡县南桥村天线厂副厂长张良魁却毫不掩饰地对记者说:“单从我们厂角度讲,我倒希望它再涨一段时间。别人受不了,我正好多做。”其实,铜材涨价,开始对他们这个全要“吃”铜的厂冲击也蛮大。没别的法子,他们就下狠心压非生产人员,用责任制狠卡原材料消耗。结果,产品成本竟下降了近50%!
在回京的火车上,巧遇进京开会的赵毛妹,她是江阴市华西村农工商联合企业的副总经理。“加强宏观控制以后,日子怎样?”没想到她竟硬硬气气地回答:“随他怎么控,我不怕!”说话“气粗”,是因她的确“财大”。去年,这个小小的华西村实现了“三个一”:一亿元产值、1000万元利税、1000万元外贸收购额。眼下全村有4000多万元固定资产,还有4000多万元流动资金,不光没贷款,还向外投资了几百万。
    主管部门的估计依旧:成绩不小,困难不少
不可否认,1988年,苏州、无锡两市乡镇工业的新发展的确依然引人瞩目。除产值继续保持30%以上的增长而外,销售收入的增长也大步赶了上来,并超过产值的增长速度。实现利润则扭转了1986、1987连续两年下降的趋势,有了明显回升。上缴税金同步增加,幅度均在25%以上。提供建农基金都在1亿元左右,大大超过同期国家的农业投资。
在沿海经济发展战略的催动下,外向型经济长足发展。乡镇工业外贸收购额,无锡比上年增长40%多,苏州增长了70%。“三资”企业,年初苏州只有11家,年末已变为77家。
两市的主管部门对面临的困难也毫不隐讳:
一是资金紧,紧得一批企业临近“断炊”。去年,苏州乡镇企业定额流动资金中的自有部分只占5%;稍好些的无锡也只占10%多一点。此次银行压缩信贷,无异于釜底抽薪。
二是原材料价格暴涨,乡镇工业受害非浅。实行整顿、治理以后,又出了新矛盾。原来价高,还有处可买;如今众多物资实行专营,一向依靠市场找米的乡镇企业,竟不知该到哪个门去“化缘”了!
三是能源缺口加大。近3年,为了缓和电力不足的矛盾,苏南不少乡镇自筹资金办起了小电厂。去年以来,煤价暴涨和煤源不足,致使这批“新生儿”奄奄待毙,电力缺口重新拉开。
从市长角度看:已占到全市工业产值2/3左右的乡镇工业出问题,就意味着整个经济滑坡。
从城里企业看:多数已与数以千计的乡间企业建立了联营配套关系,下面“伤风”,上面就“咳嗽”。
对农村,乡镇工业更是命根子。近几年兴办的一切事业,基本都是建立在乡镇工业创造的物质基础上的。别的不说,每年失去乡镇工业提供的上亿元建农基金,农业根本就稳不住。
    仅是一点分析
张家港市振业橡胶厂厂长奚也频,是江苏省乡镇企业家协会的副会长,他对记者介绍了最近协会对形势作的一点分析:“在整顿、治理中,至少有30%要被淘汰,30%要实行较大调整,另外30%能克服困难顺利发展。”
从实际看,好过、比较好过的企业,一般都占有产品优势,不光在市场上好销,而且能耗低、物耗少,属于“小、轻、薄”类型;具有较雄厚的经济实力,基本靠自有资金运转,银行紧抽银根对它影响不大,与一些城市大企业结成较牢固的联营对子,在风浪面前可以借助群体的优势进行抵抗。
而那些高能耗、高物耗,生产“傻、大、粗”产品或长线产品的企业,那些完全靠银行“输血”度日的企业,那些单打独闯的企业,在紧缩后,大多陷入了困境。
在整顿、治理的大环境中,乡镇企业该向什么方向调整,该向哪类企业靠拢,讲道理是很明了的。但具体实行,并不那么简单。分散在农村的成千上万家厂子,一个厂,往往连着一村人的饭碗,向银行借的那部分也是要还本付息的。重新回到那人均不足一亩的狭小耕地上去?从感情到实践都行不通。
乡镇企业的调整,采取国营企业的办法是不行的。在苏南,我接触的所有厂长,不管日子好过的还是日子难过的,都讲过这类意思的话:年年难过,年年过。凭着我们灵活的机制和吃苦耐劳的劲头,凭着我们已经积累的实力,难关总会过去的。
(附图片)
广东佛山市民间艺术研究社生产传统扇子,每年为国家创收大量外汇。本报记者 徐建中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