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阅读
  • 0回复

“盲流”,一个信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3-22
第2版(国内新闻)
专栏:人民论坛

  “盲流”,一个信号
朱世龙
“盲流”,仿佛是瓶子里放出来的妖魔一样,困扰着中国,几十万寻找工作的男男女女的洪流涌进广州、流向新疆、奔向东北,也有不少来到北京。不同的乡音汇进了这股洪流,引起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和社会问题。本来就紧张的铁路运输更是不堪重负,列车之拥挤使人想起“史无前例”“大串联”的“盛况”。
然而这一次并不是免费的旅行,而且这一次“盲流”与久违多年的以流浪乞食为目的的“盲流”不同。以前的“盲流”人员,不少是手持当地有关部门开出的乞讨证明,现今很多是手持当地有关部门开出的找工作的证明。省际之间的“劳务输出”,早已得到社会的承认。这次“劳务输出”又有别于早已存在的各种服务性的工匠的流动,很多人没有自己的劳动工具,他们有的只是劳动力。所以说,现今的“盲流”,是一支庞大的生产性“劳动力的后备军”,“盲流”在社会上所引起的困扰,显示了这支日益壮大起来的“劳动力后备军”的躁动不安。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信号。
分析一下这一问题在目前突然尖锐起来的原因,可以看出这个问题不是短时期内能消除的。十年的农村改革,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一些地方搞的“适度规模”经营,又使更多的农民寻找新的生产门路。这几年经济过热的现象,大量计划外的项目和计划外的用工,更刺激了千千万万的农民加入了进军城市的洪流。当前,国家提出抑制经济过热,压缩基建规模,这不断增大的进城洪流,就遇上了突然狭小起来的河道,怎么能不四溢呢?
如果说,“文化革命”的大串联表现了学生政治上的狂热和幼稚,那么这一次,则表现了农民经济上的正常要求。
所以,解决所谓“盲流”的根本办法在于给这些劳动力找到出路。如果不将其变为社会生产力,就很容易变为一种社会的破坏力量。让农民重新回到过去那种一碗饭大家匀着吃的老办法是行不通的。日益严峻的现实向我们提出了城乡产业开发的新问题。这支日益增大的劳动力后备军,则为新的产业开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除了开发新的生产门路,增加就业机会外,建立劳务市场和健全管理,加强就业的指导,尽可能地减少人员流动的盲目性,是当务之急。不能因为“盲流”增多,就取消一些早已存在的劳务市场,而是应该加强各地劳务市场之间的信息往来,制订相应的用工办法,从而减少不必要的社会浪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