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景颇山来的新委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3-22
第3版(国内新闻·体育)
专栏:

  景颇山来的新委员
本报记者 张何平
裹一方紫、蓝、黑色相间的包头,驼色的上衣斜挎缀有银饰品的红色筒帕。他从景颇山来。
“我想谈一谈民族教育和民族文化。”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广播电台主任记者、新增补的政协委员杨清明告诉记者,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事业在景颇有很大发展。省有电台,州有电台,都有景颇语广播。省、州出版社也都有景颇文书刊。州里还办起景颇文的文学杂志《文崩》和《团结报》。“但是”,他眉头一皱:“懂景颇文的人太少,青黄不接。”他以自己为例说:“我在电台,编辑、翻译、广播都得搞。找人困难,没办法。”他不胜感慨:“来前,在昆明我同搞景颇文的同行交谈,大家呼声最强烈的就是缺少景颇文人才,希望国家多扶持。”
“这个问题我准备在小组发言。因为景颇族政协委员就我一个。”说到激动处,他打着手势。包头上的小穗穗不停地晃动,筒帕上的银饰品发出阵阵悦耳的打击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