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改变视角看问题——安徽省地矿局局长余养力谈话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3-23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改变视角看问题
——安徽省地矿局局长余养力谈话录
本报记者 鹿舫
编者按:近一个时期,发牢骚的人多了,讲鼓劲话的人少了。有的人甚至认为,只有发牢骚才是“讲真话”,而鼓劲则是“讲空话”。有这种看法的人,不防读一读这位地矿局局长的谈话。
                
    问题的另一面
我给你说说去年安徽地质学会年会上的事吧!在分析地质勘查资金严重不足的原因时,有人说:国家对地质工作拨款的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有人说:地质生产的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固定费用急剧膨胀,工资开支日益增大……越说越叫人心灰意冷。不料332地质队宋伟平和省地质职工大学曾照虹等同志力排众议,他们说__
“是的,有统计资料表明:国家每1元钱的地质工作投资将产生10倍的矿业产值,80倍的相关工业值,200倍的国民收入。地质部门功不可没。可是,同样有统计资料表明:地质勘探成本太高,勘探周期太长。我们的勘探费竟占矿产成本的20%。中型矿床勘探周期一般都要6至8年,大型矿床有的要20多年。
“地勘单位科学管理和合理使用资金做得怎么样呢?由于地质工作的投入产出没有固定的比例,国家允许地勘单位无偿使用资金;考核地勘单位生产经营状况的主要指标中,也没有资金、利润等主要指标,这就使得许多地勘单位争着向国家要投资,要设备,要材料……”
随着视角的改变,本来就主张反求诸己的同志更加着眼于挖掘地勘单位内部的资金潜力。去年,全局167个地质项目全部顺利地实行了项目管理,其中招标承包55项,委托承包112项,主要实物工作量及技术经济指标都完成得较好。
    想想我们的优势
1985年,地矿部部长朱训刚提出“开辟地质市场”那会儿,我对地质部门的劣势想得多,越想越没劲。同志们劝我不妨换一个侧面,想想自身的优势:劳动力充足,地质技术人员集中,施工手段配套,库存设备较多……对!我们也不是没有一点条件闯地质市场。
去年全局从地质市场上获得收入2290多万元,比1987年增长58.7%。其中有一部分便来源于我们用手中掌握的小矿山技术资料和地质专用设备与地方乡镇企业联合办矿。
地处马鞍山的322地质队,为马钢探明原料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大部分马鞍山人并不知道自己身边还有一个322地质队。对此,322地质队的同志今天不再只是气愤、委屈。他们说:这明显同我们以往生活于一个封闭系统,缺乏与社会交流大有关系。
从去年起,322地质队与马钢南山矿、姑山矿、马鞍山矿山研究院联合成立了“岩石勘察公司”。这家公司把南山矿的测量技术、姑山矿的坑道技术以及矿山研究院的设计能力,与322地质队的勘查技术和装备优势结合到一起,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勘查、设计、施工一条龙经济联合体,现已在激烈竞争中初显身手。
    办法总还是有的
70年代的内部招工,使我国地质职工中富余人员的百分比膨胀到占职工总数的30%。到80年代,内部招工停止了,地质职工的大儿大女又大量待业。要解决“消肿”、就业难题,就得开展多种经营。而办企业,就得有会经营、善管理、懂业务的人;然而地质部门正是缺乏这样的一批地质企业家。
“突破这个‘怪圈’的办法总还是有的”,321地质队的同志说:我们应看到即便是地勘单位的一般劳动力,由于他们长期工作在野外艰苦环境中,也磨练出了吃苦耐劳的意志和克服困难的气质。
我去过321地质队,那里确有一种奋发向上的氛围。目前全队有450人从事多种经营,占职工总数的37%。去年,他们多种经营产值达280多万元,实现利税70多万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