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4阅读
  • 0回复

忧思·焦虑·信心——访“两会”教育界代表、委员印象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3-24
第3版(国内新闻·体育)
专栏:

  忧思·焦虑·信心
——访“两会”教育界代表、委员印象记
本报记者 孟晓云
在访问和旁听中,记者有一种强烈的感受,教育界的代表和委员对目前教育落后的现状充满了深深的忧虑。他们陈词、上书、向舆论界呼吁,都离不开四大问题:办学经费、教师待遇、教师地位、师资问题。
商品经济冲击带来的暂时的混乱无序状态,新的“读书无用论”的蔓延,教师厌教、学生弃学、文盲增加、德育弱化、全民族的文化教育素质的下降使他们深感不安和困惑。
政协教育组百余人与国家教委主任李铁映对话,几十个委员争先恐后地发言,甚至到了“抢话筒”的地步。他们激动、焦急、忧虑,都是出于一种心情——为了使教育从窘迫的困境中解脱。从这种焦虑的情绪中让人感受到了忧国忧民之心的跃动。
政协开幕那天晚上,我到国谊宾馆采访,楼道内静悄悄的,人们都去看电影了,唯有三楼会议室灯光通明,60多位民盟小组的委员端坐在那里“加班加点”,逐字逐句地修改着他们的以《振兴教育刻不容缓》为题的大会发言,据说已十易其稿。老人们的神情那么认真、专注、严肃,让人感动。讨论进行到深夜11时。
振兴教育刻不容缓。政协委员、山东大学教授吴富恒大声疾呼:“当前各级领导比较起来普遍注重抓经济,习惯于按旧的模式先经济、后教育,只注重短期内实现的物质生产,而忽略需十年乃至更长时间才能见到效益的教育事业投资,这是一种急功近利倾向,与中央提出的教育的战略地位相距甚远。殊不知,没有教育、科技和文化为后盾,经济发展必然成为无源之水,教育的衰落必然会导致经济的萎缩、民族的危机。”
来自河南的人大代表、郑州工学院院长厉良辅告诉记者,目前高校面临着三个冲击:物价上涨的冲击;商品经济的冲击;思想和理论混乱的冲击。作为校长,压力很大。他希望国家在新旧体制交替的过渡时期给教育以保护政策。
新的“读书无用论”是大家议论的热点。北京大学教授徐光宪带的9个博士研究生,有3个退学了,3个正在动摇。过去的“读书无用论”是外伤,现在新的“读书无用论”是内伤。徐光宪寻求着医治内伤的药方,他说,我建议开展全民讨论,对40年的教育进行反思和总结;认真贯彻九年义务教育法,违法者应受法律制裁;个体商贩领取营业执照时须有初中毕业文化水平;复员军人先培训后就业,他们可以优先转学;深化改革人事制度,要形成平等竞争的机制等等。
忧思和焦虑中孕育着希望和信心。
国家教委主任李铁映与教育界委员座谈时,一方面说明了教育面临的严峻形势,一方面提出了今后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的设想。他说,当前要增加投入,既要增加国家的财政拨款,又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办教育。他还提出要建立一套教师工资、医疗、住房、退休制度和奖励制度,加强教育立法,逐步建立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需要的教育法规体系,并在全国实行教育督导员制度,加强地方对教育的统筹权和决策权,扩大学校自主权,改变教育行政部门附属单位的格局。
人们从教育界人士对共同事业的虔诚信念中看到了信心;从国家领导人认识到形势的严峻并积极给以关注和尽力解决的努力中看到了信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