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动员各方力量 切实加强农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3-26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动员各方力量 切实加强农业
提要:农业形势严峻,粮食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将长期存在,若不能夺取今明两年粮食丰收,并保证今后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后果不堪设想。我国农业从资源到技术利用,都有很大潜力可挖,农业能够满足我国人民的基本需求,那种认为我国粮食只能长期依靠进口的悲观结论是消极的、有害的。10年的实践证明,中国农村改革的成功决不是某一项措施孤军深入,而是全面配套,综合起作用的结果,今后不能寄希望于某一措施出奇制胜。对农业,政策要倾斜,科技要倾斜,投入要倾斜。
                
近些年,特别是1985年以来,我国农业发展滞后,出现了明显的波动和徘徊,成为当前国民经济中突出的薄弱环节,引起了各界的关注。
    一、无论从目前形势观察,还是从未来发展分析,农业面临的形势都是相当严峻的;农业已经成为关系到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
从长远看,农业形势严峻,突出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我国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从1957年到1988年的30年间,我国耕地总面积累计净减少了2.5亿亩,接近于目前辽宁、四川、河北三省耕地面积之总和,平均每年减少800万亩,人均耕地从2.59亩减少到1.33亩,减了近一半。
人口大幅度增加。建国以来我国总人口已经增长一倍多,平均每年增加1400万人左右。这直接影响到人均占有粮食水平。1984年,我国人均占有粮食产量392公斤,1987年下降到374公斤,1988年又减少到359公斤。1989年4月全国人口将突破11亿。按着这个速度发展下去,本世纪末可能突破人口控制指标,那时也许保吃饭都很困难。
随着人民生活的改善、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结构的变化,人们对粮食的需求还在增长。1988年,全国已有11个省、市36.2%的人口粮食消费超过400公斤,其中京、津、沪3大城市人均消费已经达到500公斤。
从近期看,农业形势严峻主要是:水利失修,设施老化,有效灌溉面积减少,土壤肥力下降,生态环境恶化;化肥、农药、农膜等农用生产资料数量不足,价格昂贵,农业生产成本急剧上升;粮食比较效益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我在广东调查时,农民反映:在农业中,收入最高的是柑桔、荔枝、香蕉,第二是养鱼,第三是甘蔗,第四是花生,最低是粮食。即使一亩稻谷年产600公斤,纯收入也只有165元,只相当于其他产业的几分之一甚至十几分之一。在这样的地区种植粮食已经成为不经济的选择。此外,在一部分农民中还存在着不稳定、不安全感,怕政策变,不愿意对土地进行长期投入。如果农民都不愿意或不安心于种粮食,那问题就严重了。
由于这些原因,粮食供给和需求的矛盾相当尖锐。1953年,全国净调出粮食的省、区有21个,到1988年,净调出粮食的省只有5个,净调入省的总调入量达150多亿公斤。许多省区粮食供应紧张,市场价格大幅度上升。看来,粮食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将长期存在,粮食短缺将是很难避免的。如果我们不能夺取今明两年的粮食丰收,使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产量有较多增加,并保证今后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那么,就不仅直接影响全局的稳定和整顿、治理的效果,以及改革的深入、社会的安定,而且将阻碍国民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甚至将威胁民族的生存,后果不堪设想。从这个意义上说,农业是关系到我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生死攸关的大问题。
    二、我国农业发展潜力很大,前途光明,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完全有能力依靠现有资源,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悲观是没有根据的。
我国农业资源相对不足,人均占有水平很低,但潜力是相当大的,并不是没有出路:
首先,我国尚有大量尚未开发的农业资源可以利用。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尚未开垦利用的宜农荒地有2亿亩左右,按75%的开垦率计算,可增加耕地面积1.5亿亩,滩涂面积约2000万亩,绝大部分尚未开发利用;淡水水面2.5亿亩,可养水面7500万亩,还有近40%的水面没有用于养殖;海水可供养殖的水面738万亩,已养殖面积只占1/3。这是极为可观的自然资源。
其次,已经利用的农业资源深度开发利用的前景非常广阔。
1,在现有的14.9亿亩耕地中,中低产田占2/3。从粮食生产情况最好的1984年看,虽然我国谷物总产量占世界第一位,但单产只排在第18位。其中,稻谷总产量占世界第1位,单产只排在第9位;小麦总产第1位,单产第17位;玉米总产第2位,单产第14位;大豆总产第3位,单产第16位。如果我们能将现在的中低产田亩产水平提高100斤,那么粮食总产量将增加500多亿公斤。根据目前科学技术推广和应用水平,这绝不是幻想。
2,全国现有草原47.9亿亩,其中可利用的面积有33.7亿亩,但是人工和改良草场仅有1.6亿亩,占总面积的4.7%。加快草场改良和人工草原建设,可以进一步提高载畜量,增加畜产品的供给能力。
3,现在化肥有效利用率只有30%,仅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一半。如果能够达到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那么,等于我国化肥供给总量增加一倍。此外,有机肥多年受到冷落,应注意充分利用。
4,我国是水资源缺乏的国家,但目前农业用水的有效利用率仅有40%左右。怎样科学、合理用水,一些省颇有创造。推广这些经验,将明显改变水资源缺乏的状况。
5,全国现有农业科技人员150万人,但由于种种原因,相当多的科技人员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现有农业科研成果也没得到充分利用。据有关专家推算,现在科技成果在农产品增产中的作用最多只占30%到40%。这里的潜力最大,如果我们能够不断增加科学技术的投入,创造条件,更充分地利用现有科技人员和科技成果,同时随着高科技的发展,注重应用和推广生物工程领域一系列新的科技成果,那么现有资源将在更高层次上,更广阔的领域里,得到充分的利用,农产品供给能力将发生质的变化。
6,近年来,尽管每年从农业转移到二、三产业的劳动力达六七百万人,但农业仍然是隐蔽性失业最严重的产业之一。如何提高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利用率,是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当然,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要向非农产业转移一部分,但是在农业领域里也可以有所作为的。比如开发荒山、荒坡,发展滩涂养殖等等。开发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希望所在。
农业满足我国人民的基本需求,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事实上,世界上有些人均资源也并不比我们多的国家和地区,已经做到了。和我们邻近的日本,人均占有耕地只有0.6亩,比我们少一半,但是稻米自给有余。1984年,耕地面积231.5万公顷,亩产高达427公斤,保证了国民的基本需求。荷兰,人均耕地只有0.86亩,比我国平均水平少半亩地,但农产品不仅满足了本国需要,而且大量出口,农产品出口额占全国总额的22%,成为仅次于美国、法国的农产品出口国。南朝鲜,人均耕地只有0.73亩,比我们少近一半,1985年亩产达到372.5公斤,稻米基本自给。
国外如此,国内亦然,浙江省1987年人均占有耕地0.63亩,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但人均占有粮食却达到386公斤,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3%,省内供求基本平衡。
当然,潜在的资源并不等于现实农产品供给能力。津津乐道于潜在资源的优势无补于事。能否开发新的资源,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水平,使农业生产力获得长足发展,关键在于能否创造一种动员各方面力量,促进农业生机勃勃发展的充满活力的经济运行机制。这要求我们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改革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也很难分清第一步、第二步,我们既要树立紧迫感,又不能急于求成。今后若干年内,要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逐步理顺各种经济关系,包括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部门和部门的关系、政府与农民的关系,以及各种法规、制度的建设。另外要严格控制人口增长,贯彻落实计划生育政策。这里有许多大文章可做。如果我们这样做了,那么,中国完全有能力依靠现有资源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那种认为我国粮食只能长期依靠进口的悲观结论,是消极而有害的。
    三、农村10年改革与发展的经验教训证明,改革必须综合配套。今后应该继续沿着这个路子,促进农业发展,动员各方面力量,切实把
  农业这个基础产业强化起来。
研究今后农业以至整个农村经济如何发展,必须认真总结前10年的经验和教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是农村经济体制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它给农村经济带来了极大的活力,生产力获得了大解放,这一改革是成功的。但如果把农村过去十年改革成功经验仅仅归结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点,是不全面的,也不完全符合实际,未免把问题简单化了。实际上,中国农村前10年改革的成功,决不是某一单项措施的孤军深入,而是全面配套的,是综合起作用的结果,概括起来就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加产业政策向农业倾斜。这可能是农村改革经验的真谛,因此它才具有普遍意义。农村经济的高速全面发展与波折徘徊,都不是哪一个单一的因素造成的。高速全面发展是综合配套的结果,徘徊波折同样也有多种原因。这可以从过去10年发展过程中得到证明。
过去10年,是我国农业发展最好的一个历史时期,但在这个历史区间,农业发展表现出了明显的阶段性。
1979年到1984年,农村各项经济指标全面高速增长。1984年粮食总产量达到4073亿公斤,比1979年增加975.5亿公斤,增长32%。棉花增长近2倍,油料和肉类各增长1倍左右。之所以如此,首先是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但这不是唯一原因,还有一系列措施与之配套,这包括:
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从1979年开始,国家多次调整了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粮食提价20%,在这个基础上超购部分又加价50%,其他18种主要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提高了22.1%,农民由此获益120亿元。从1979年到1984年,农民纯收入增长部分的30%是由此得到的。应该说国家增加的投入也给农民带来了巨大利益。这是党和政府对农民的关怀。
农用生产资料等物质投入逐年增加。6年中,化肥投入量年均增长11.8%,大于粮食产量年增长5.6%的幅度;亩施肥量由29.3公斤增加到51.05公斤,增长近1倍。其他农用生产资料也基本能够保证需要。
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基本保持了相应份额。1979年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11.1%,1980年为9.3%,其后虽略有下降,但到1984年之前,也都超过6%。在国家财力紧张的情况下,这也不算少了。多年形成的农田水利设施也发挥了很大作用。这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农贸市场的开放,农产品流通渠道的扩大,以及粮食的进口,也起到了搞活农村经济,使农民得以休养生息的作用。
此外,农业科技的大面积推广,也明显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给农民带来了利益。
但是,改革与发展不断出现新的问题。1985年到1988年,农业出现了一个阶段的波折和徘徊。1985年,粮食总产量比1984年下降了6.9%,1986年、1987年虽然略有回升,但始终没有达到1984年水平,1988年粮食总产量又下降了2.2%。对这4年怎么看?我认为,不能说这种情况是正常和必然的,但也不能因此就说农村经济停滞了。事实上,这4年农村经济总体上还是发展的,有些发展的还较快,如乡镇企业、水果、水产、畜牧及其他一些经济作物,农村社会总产值、农业产值、农民收入都是提高的,主要问题是粮、棉、油产量下降。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说:这些年,工业,特别是加工业增长过快,1988年工业总产值增长17.7%,其中,加工业增长23%,而农业总产值只增长3.2%,正如李鹏同志在报告中所指出的:“经济结构失调,农业发展滞后。”再比如说:在农村诸产业发展很不均衡的情况下,对粮、棉、油比较利益低的问题,虽然也采取了一些局部措施,像以工补农、以工建农等等,但也未从根本上改变局面。还有,对农业的投入也减少了。当然,也有自然灾害等其它方面的原因。这些教训应该认真总结。
鉴于过去10年的经验教训,今后农村改革与发展,必须继续进行综合配套改革,采取扎实有力的措施。不能寄希望于选一个什么单一措施,出奇制胜,既没有窍门,也不能取巧。这应该是我国未来农村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思路。现在看,发展农业,没有多少大道理可讲。民以食为天,说了多少年,可是一旦吃饱了肚子,就容易忽视农业。实际上,农业是制约其他产业发展的一个基础产业,要吃饭,要促进这个基础产业的发展。要增加有效供给,就不能只就农业问题解决农业问题,就农村问题解决农村问题,而必须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按着国务院关于产业政策要点的决定,从全局上适度向农业倾斜,政策要倾斜,科技要倾斜,投入要倾斜,动员各方面力量,大力支持粮、棉、油、肉、禽、蛋、蔬菜等农副产品生产。
去年,中央和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促进农业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这三靠缺一不可,这就是综合配套的改革和扎实有效的措施,也是对过去10年成功经验的概括。所谓一靠政策,就是要制定和实行鼓励、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二靠科技,就是要千方百计调动和鼓励各种科技力量,最大限度地推广农业实用技术,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水平。三靠投入,就是要多层次、多渠道地增加对农业的投入。要吃饭就要投入,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不增加投入,任何国家的农业都不能发展。在我国讲投入,应该讲多层次、多渠道的投入。首先,要增加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其次,要增加地方对农业的投入。第三,要鼓励和引导农民对农业的投入。政府要充分发挥导向作用,组织各种投入向农业集中。各种投入,要合理分工,综合配套。国家主要负责大江大河的治理和大型农用工业建设,以及重要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地方主要负责区域性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服务体系的建设。农民应主要增加对土地的投入,既包括当年生产经营性投入,也包括对土地的长期投入和开发。农民是增加投入的主渠道。各种投入汇聚起来,农业发展就有了可靠的物质保证。
最近,国务院颁布了关于产业政策要点的决定,强调把农业放在基础产业之首,这是一个重要的战略决策,也是加快农业发展的难得历史机遇。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遇,沿着已经实行的有效的综合改革、措施配套的方向前进,切实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四、当前农业生产形势看好,但夺取今年农业丰收任务还是相当艰
  巨的,务必加倍努力,狠抓落实。
去年全国农村工作会议,没有颁布什么惊人的东西,但它的指导思想、“三靠”方针和关于夺取今年农业丰收的十条决定,却受到各级政府、干部和广大农民的拥护和赞成。会议提出的一系列措施,已经初见成效,农业形势出现转机。去冬今春以来,农业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各地都结合本地实际做了大量工作:
国家对农业投入明显增加,比如:耕地占用税10亿元、预算外调节资金给农业提供10亿元、计划内基本建设投资增加2亿元,银行贷款增加到172亿元,比去年增加63%。地方对农业投入的资金总额达到80年代以来的最高水平。河北、辽宁等18个省、市、自治区财政用于农业的投资达到29.2亿元,比去年增长16.8%。江苏等17个省、市、自治区今年用于农业的贷款预计可达到731.2亿元,比去年增长16.9%。
去冬今春农田水利建设是近10年来搞的最好最多的一年。据对24个省、区的统计,去年冬天对农田水利的投资比上年增长26.8%,达到18亿元。截止去年12月底,全国累计完成土石方30多亿立方米,新增、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4000多万亩,除涝面积1300多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和改造低产田工程面积2400多万亩。同时,有机肥的使用也明显好于往年。
调整粮食、棉花、油脂收购价格,取消粮食“议转平”,增加合同定购粮的化肥挂钩标准,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农民种粮种棉的积极性。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30个省、区、市的834个县,16315个村,4万多农户种植安排的意向调查,1989年粮食种植面积安排将比去年增加1.2%,而且各地苗情也好于前三年。这意味着,夺取今年粮食丰收,已有了一个良好开端。
但是,现在还有相当多的困难和问题:农用生产资料需求量大,供应偏紧,而且落实情况不好。目前,全国小化肥厂,开工率只有77%,一、二月份欠产250万吨。农药问题更加突出。据农业部门预测,由于去年冬季气候偏暖,越冬病虫害密度将超过往年,估计全年将发生的病虫鼠害可能增多。农药供应迫在眉睫,搞得不及时,可能给粮棉生产带来毁灭性打击。此外,农资部门和农用工业生产企业资金严重短缺,也直接影响着农用资料的生产和供应。夺取今年农业丰收的当务之急和基本保证,是抓好农用生产资料的供应。努力搞好专营,稳定价格,及时供应,同时坚决打击制造、贩卖伪劣种子、化肥、农药的违法行为。这也是农民最迫切的要求和愿望。
为了搞好农用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供应,国务院连续召开会议,进行研究,并召开全国电话会议进行了具体部署。现在最要紧的是狠抓落实,逐级落实、逐项落实,一抓到底,决不可贻误农时。重视不重视农业,不是听你说的怎样,而是看你办了多少实事,解决了多少困难和问题。农业季节性很强,在安排当前工作的时候,都应为春耕生产让路。
如果我们能够真正把各方面的力量动员起来,向农业适当倾斜,并且扎扎实实地做好当前工作,夺取今年农业丰收,是完全可能的,农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是大有希望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