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对话之后评对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3-28
第3版(国内新闻·体育)
专栏:

  对话之后评对话
本报记者 孟晓云
国务院部委领导人来到代表中间对话,使一年一度的人代会平添了生气,从而引发了人大代表的一些议论。
▲梁淑芬(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各部委领导下来听听代表的意见是好事。该做到没有做到的主动承担责任,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向我们说明情况,这种对话使彼此增进了沟通和理解。当然也有不尽人意之处,比如一个上午有六七个部委的负责人同时来到湖北代表团,对话时间过于仓促,大家感到不过瘾。
▲翁心鹤(人大代表、无锡市麻棉纺织厂高级工程师):对话和质询对各部委领导是一种压力,同时也是一个促进,逼得他们开动脑筋,否则交不了答卷。从对话中可以看出领导人的水平,有的部长对答如流,有的则张口结舌。第一次对话没有对起来,先让代表们集中提了一个小时的问题,领导又讲了一个小时。我们有些领导习惯于做报告,缺少对话的艺术和临场应变的能力。我们要求直接对话,第二次就改成一问一答,痛快淋漓。
▲陆文夫(人大代表、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对话这种方式很好,不仅是部委领导人听取代表的意见,更重要的是我们也听取了他们的意见。平日我们了解的是局部,而他们看到的是全局,尽管有些问题不能马上解决,但也告诉了我们其症结所在。这种双向的交流将局部和全局结合起来了。
▲赵宝江(人大代表、武汉市市长):代表们对对话表现出的热情体现了一种全民都关注国家命运的意向,只靠几个人,或只是上面几个领导人在焦虑,在奔忙,下面事不关己,肯定不会成功。所以代表们纷纷要求国家政治生活要增加“透明度”,是完全必要的。我在对话的场合不大愿意提问,倒不是缺乏热情,而是我深知部委领导的难处,因为我自己在来京前,刚被武汉市人大代表质询过,深知其中滋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