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雅俗共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3-29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知识界纵横谈

  雅俗共存
中国的读书人一向自命风雅。虽然有晋的王夷甫家藏万贯却口不言钱的笑柄,但更多的仍是居陋室苦读、以诗文疗饥的轶事。这类风雅,一面透露着迂腐,一面显现出清高,构成我们民族传统中那一部分雅文化的特色。
然而到了近年,中国知识分子中那点经过无数劫难一脉尚存的风雅,有被铺天盖地而来的流俗吞没的危险。
自然,俗并不是什么坏事。吃饭睡觉排泄可谓俗而又俗,但有谁能免这个俗呢?挣钱赚钱也自古称俗,但要想过日子就离不开钱,发展经济更提倡大算其账。从这个意义上讲,雅人与俗人原不该有什么高低之分。至于流行歌曲、通俗文学、迪斯科风靡全国,比之交响乐、纯文学、芭蕾舞的不景气来,或忧或喜,也不能简单地下好坏的判语。
引人注目的是一些知识分子弃科从商、弃文从商。他们一反“君子正其谊而不牟其利”的士大夫传统,离开高雅的科学与文艺的殿堂,去办公司、做生意,到商品经济的波涛中去搏击,去实现自己新的人生价值。如果这也算作由雅变俗的话,那么从时代的走向看,他们俗得有意义。中国的现代化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企业家阶层来支撑,大批知识分子补充进企业家的队伍,无疑是时代的召唤。
但无论如何不能设想知识分子都去从商,其中尤其不能听任教师弃教从商、学生弃学从商。知识分子除了在自己的岗位上创造物质财富以外,还不可替代地创造着精神财富,他们是一个民族文明的传承者。如果知识分子都同小商小贩划等号,就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一个民族的文化滑坡和精神滑坡。
由于新旧体制转轨时的混乱与社会分配不公的客观存在,许多知识分子面临着在雅而穷的事业与俗而富的捞钱之间的两难选择。令一些有识之士担忧的是:写文章的去写媚俗文学,搞翻译的去译国外低级畅销书,搞科研的出售不成熟的成果去骗乡镇企业。这类人数量虽极少,但其自堕身分的鄙俗化倾向,值得警惕。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本身意味着文明的新高度,它当然包含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一个社会不能回避俗文化,但绝对不能没有雅文化。从前,一些土地主发了财,会来附庸风雅;如今,有的穷书生看到别人不出大力发了财,却去附庸鄙俗。这实在是历史的讽刺。
在今天的社会里,应当是雅俗共存,各得其所。知识分子切不可个个都丢掉了风雅与清高。没有雅的立锥之地,必将付出沉重的历史代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