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阅读
  • 0回复

顿巴斯煤矿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3-29
第7版(国际专页(经济))
专栏:世界经济

  顿巴斯煤矿见闻
新华社记者 盛世良
在50年代,苏联顿巴斯矿工是忘我劳动、无私奉献的同义语,他们满身汗,一脸黑,带给人间的是温暖和光明。80年代的顿巴斯矿工又是什么面貌,有什么愿望呢?
日前,我同3位外国记者获准来到顿巴斯巴让诺夫矿井采访。这是苏联第一个超过千米深的矿井。矿上每昼夜4班倒。第一班(早8时—14时)不生产,只检修设备。联合采煤机是一只长250米、宽3.2米的庞然大物,高度可随煤层厚薄调节。当时煤层厚1.5米,运煤槽和顶撑架占去几十厘米,人只能在不到1米高的空间活动,匍伏前进100米,就到了铣煤刀旁。矿上专门为记者开机表演,只见铣刀来回移动,银光闪亮的炼焦煤成排倒下。
“活儿累吧?”记者问。
“你们爬了100米已经呼呼喘大气了,对我们来说,不过是干活前松松筋骨。”采煤队长别谢金脸上沾满煤灰,眼睛和满口白牙在闪亮。
“伙伴们容易领导吗?”
“招工时挑选很严,矿上纪律也严,井下打架,马上开除。伙伴们同呼吸,共患难,井下几天,胜过地上几年。矿工都宽宏大量,不计较小事。”
“矿工这么苦,图什么?”
“国家需要焦煤,这儿产量占全国40%,质量好,灰分仅4%。队里多数人是矿工世家。只要肯干,年轻人一个月可以挣700卢布,胜过部长和院士。只要下过一次井,对煤矿就会有感情,老想下井。”
“你对改革怎么看?”
“坚决支持。党重视矿工的意见。2月份,戈尔巴乔夫视察时,我也受到了接见。”
当听说发问者是中国记者时,别谢金很兴奋:“我今年48岁了,童年是在苏中友好的岁月度过的,我为退休前(50岁退休)能看到两国关系正常化而高兴。中国煤产量世界第一,听说今年要破10亿吨大关。中国工人是好样的!”
在“地下王国”游览3小时后,记者们又参观了矿上的生活区。文化宫里很热闹,由矿工子弟组成的音乐、舞蹈、航模等十几个小组在分头活动,图书馆里有几十人在看书或借书。今天的顿巴斯青年矿工,几乎全是中专或高等学校毕业生。
文化宫外展览着12名先进生产者的大照片和事迹。文化宫入口处排着参加过卫国战争的54名老工人的彩色像片。劳动光荣在这里不是空话。
在文化宫的合作餐厅内,一份冷盘、热汤、正菜、甜食、饮料齐全的午餐,只要3卢布,这对平均月薪近500卢布的矿工来说很便宜。餐厅门口停着一排矿工的自备汽车,4500名职工中,500多人有小汽车,还有900人等着买车。远处是几十栋新盖的私人小洋房,还有几百名矿工正在申请地皮准备盖私房。
矿井换班时间到了,几十个彪形大汉披挂整齐,等在罐笼旁,睫毛上沾着永远洗不掉的煤黑,越发显得浓眉大眼,粗犷豪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