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3阅读
  • 0回复

面对“文化滑坡”,一群文化人说:嗓门远不如诚挚重要——本报文艺部首次“文化沙龙”小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4-01
第8版(副刊)
专栏:

  面对“文化滑坡”,一群文化人说:
嗓门远不如诚挚重要
——本报文艺部首次“文化沙龙”小记
李彤
编报纸要吸引读者,于是想开辟花样翻新的专栏;编报纸要仰仗作者,于是想联络笔下生花的文友;编报纸还需要更广泛的关系和影响,于是联系上一批舌灿莲花的演员和有心栽花的文化经理们。编报纸的不甘心整天枯对着稿纸和铅字,编报纸的不愿意只在电话里和研讨会上去结识朋友。想想看,编者、作者和既是读者又是新闻人物的演员们——一批文化人欢聚一堂,愿引吭者登台,愿交谈者促膝,唱者尽兴,谈者尽情,那是什么劲头?  我们《人民日报》文艺部联合北京地质礼堂娱乐中心就办了这么一个“文化沙龙”。它首次活动是在3月24日,正逢两会召开之际的一个春夜。地点就在地质礼堂这个有艺术电影院,有台球场,有卡拉OK歌厅的文娱之苑。
“今天的活动叫‘文化沙龙’,尽管沙龙这个词曾经比鲨鱼还可怕……”代表主办单位的蓝翎以杂文语言致开场白,他强调沙龙之中,人人平等。150多位来宾中不乏当今中国的文化精英,有全国政协委员,也有领导干部,介绍时皆以姓名相称,不带职衔。
自称长期自费订阅《人民日报》同时也为《人民日报》写一点小文章的郁钧剑,除自己唱歌,还胜任愉快地担任了节目主持人。场中优雅轻松的气氛和观众颇详内情的“点将”,调动起一位位文化名人的表演欲望。魏明伦扯开“莎士比亚的嗓门”唱一段川剧;被称之为“酒仙”的杨宪益借着醉意哼了两句英语的《一路平安》;郁风即景编词来上一曲民歌;晨耕、张非也合唱了他们年轻时熟悉的小调;潇洒的张贤亮和拘谨的沈鹏各讲一段据说是本人经历的笑话,同样使人开颜。陈昊苏在卡拉OK带的伴奏下,虽然节奏和音调都不那么准却极为认真地高歌一曲《雪城》主题歌,被公认为最佳节目之一。只有在报告文学中耽于沉思的苏晓康登台无奈,但他的真诚赢得了掌声。
专业演员们献技自有更为地道的拿手好戏。程琳为显示自己长大了,呈上一首《沙的吻》;姜嘉锵把在场的刘文金谱曲的一首李白诗唱得抑扬顿挫;胡松华依旧献上一曲蒙古语的《赞歌》。陈佩斯和朱时茂称演小品对他们来说已经像吃面条一样吃伤了,于是各自演唱了一首流行歌曲,终不免需要郁钧剑在旁相助。陈强一曲黄世仁的唱段提醒人们不忘他40年前那个角色,而朱琳30年前所饰《蔡文姬》的一拍《胡笳十八拍》,绕梁直至今日。王景愚时而是以稿拭泪的“悲剧作者”,时而是未开口先笑倒了自己的讲笑话人,一悲一喜两个独角戏形象引得全场捧腹。由演员转为编剧的黄宗江不知该归入专业组还是业余组,他谢绝了用英语演唱娄阿鼠的邀请,而模仿他在黄佐临先生门下的师兄石挥当年的腔调,唱了两句变味儿的京剧:“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几位见多识广的文人皆如此评价:有些节目在别处难得一见,有些节目放到春节电视晚会中也毫不逊色。
书画家们乘兴挥毫。方成、苗地作漫画人像,韩美林作大写意骏马。黄苗子以法度严整的篆书题一幅“此处不可小便”,据黄宗江作注,其意在响应亚运会之前北京市政府重开文明教育的号召。黄永玉画了一幅八哥,题款为:“在音乐中嗓门远远不如诚挚重要”。这是在安慰刚才登台的业余演员们呢,还是在讲为人为文之道?
未登台者也不仅仅来当观众,沙龙更主要地是文人交流的雅集。我看见写小说的刘恒与拍他的电影的谢飞、姜文在切磋剧本;打美国回来的苏炜和去法国拍过片子的张暖忻长时间交谈。在一张张圆桌旁聚首的,还有孙大光、范荣康、李仁臣、牟建华,有尹瘦石、吴祖光、郑榕、邵燕祥、袁鹰、牧惠、刘征、从维熙、林兆华……群贤毕至,可惜不能备举。
说了归齐,沙龙的结果要体现在版面上,编报人在沙龙上也忘不了约稿。我们向每一位到会者递上一封约稿信,上面写道:“本报文艺副刊拟设《文化沙龙》专栏……只想请些文化人,谈些日常事,于时下惯于以‘大文化’笼而统之的各类现象里,探幽抉微,阐发妙理。……谈天说地,随感而发,文不必锦心绣口,话不必艰涩深奥,平易朴直最妙。……文化人最无回天之力,面对‘文化滑坡’似乎也无可奈何。做一点建设性工作,也许能为眼下的文化困境排解一点忧难。”
“文化沙龙”将举办下去,作为一个专栏,也作为一种聚会。我们当然不可能请每一位读到这篇小记的朋友都来参加,但你们将在报纸上分享其结果。我们记着呢,最终的受益者应该是你们。
(附图片)
兴奋的“文化沙龙” 陈志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