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去年陕西泾惠渠灌溉区棉花为什么减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2-04-16
第2版()
专栏:

去年陕西泾惠渠灌溉区棉花为什么减产
中央人民政府农业部西北军政委员会农林部调查组
泾惠渠灌溉区包括醴泉、泾阳、三原、高陵、临潼五县,是陕西省也是我国的一个很重要的产棉区。这个地区已经有很久的植棉历史,并且有很好的水利条件。一九五一年全区植棉面积共有一百多万亩,其中约有四十三万多亩是用泾惠渠水灌溉,另有一部分是用小型渠水和井水灌溉。这个地区的水地棉花单位面积产量向来是很高的,而且还比较稳定,平常的年景平均每亩可产皮棉六十斤左右,超过目前全国棉田平均产量的一倍。
一九五一年陕西省关中地区雨水均匀,旱地、井水地或新渠水地(如洛惠渠灌溉的土地)棉花普遍丰收。一般旱地每亩也可收到皮棉四十到四十五斤。但泾惠渠水地棉花却反而减产,不但较平常年的收成低,甚至大部分渠水地产量还不及旱地。如三原县八里焦村渠水地每亩棉田仅产皮棉三十五到四十五斤,高陵县滩里樊村附近渠水地一般棉田每亩仅产皮棉二十到三十斤。而泾阳县花池渡村大部分是硝硷旱地,还收了皮棉五十到六十斤,超过了渠水地棉花产量的四分之一到一倍。
泾惠渠水地棉花一九五一年减产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没有做好除虫工作。一九五一年泾惠区的棉田普遍发生蚜虫,被害面积估计占棉田面积八成以上。但在除治蚜虫时因药械不足,一部分利用撒扬草木灰办法除治,效力很小;一小部分用烟草水或棉油皂除治,但除治次数最多只有二、三次,大部分棉田基本上没治。以高陵县滩里樊村为例,六月中旬约有一成棉田发现蚜虫,开始农民不十分注意,到六月下旬就蔓延到全部棉田。当时当地人民政府虽已开始动员除治,但因虫害面积太大,药械不足,劳力又少,已感觉治不过来。如棉农陈公义说:“从前蚜虫不重,想不到今年这么厉害。我种十七亩棉田全生了虫,因人少药缺,就先抓住重的治,结果没有治了。”统计这村除治面积不到一成。因为大部棉株遭受蚜害后,幼叶萎缩枯谢,只剩下顶尖的心芽,所以经过蚜害后,延长了生长期。一九五一年秋季虽然降霜较晚,但霜花仍占二成以上(过去霜花极少)。同时部分棉田又因蚜害造成严重缺苗。如高陵县吴家庄吴瀛洲种棉十四亩,缺苗约三成,平均每亩只收到皮棉十斤;三原县有些地区蚜害后又连续发生造桥虫为害,更使产量大大减少。
第二、雨水和灌溉重复。一九五一年泾惠渠第一、二两次灌溉棉田的时间是在六月下旬至八月上旬,在这时期里适值雨季来临。据泾惠渠管理局测候记载:七月份内三原、高陵、泾阳县一带降雨量由九十五到一百三十二公厘不等。这样用大水灌溉和充分雨水重复供给棉田的结果,就促成了棉枝徒长和大量落蕾落铃的现象。如高陵县滩里樊村在入伏前几天降雨虽不大,但还够墒,后来泾惠渠放水浇棉田时,全村就灌溉了半数以上的棉田。可是,接着就碰上了七月二十五日到八月一日连续七、八天的阴雨。棉花经蚜害后,新生枝叶较小,细胞组织脆弱,加上地下水位一般较高,棉田阴湿,这样多量水分供给的结果,棉株吸收水分和蒸发作用就失去了平衡,结果促成狂长和落蕾。棉农陈公义说:“第三、四期以下的果枝没有坐住疙瘩(棉铃),结果满地落的是眼子(棉蕾)。”泾阳县双贤村张金祥去年植棉十七亩半,其中有二亩半在六月二十日左右浇了一次渠水,后来接上七月下旬的雨水,以后就没有再浇,棉花生长最好,平均每亩可收皮棉一百二十多斤;有六亩完全没浇水,平均每亩收皮棉一百一十多斤;另有九亩在七月二十日前后灌了一次渠水,灌后接上七、八天阴雨,棉花便狂长落蕾,幸而整枝及时,平均每亩约收皮棉六十斤。这说明雨水和灌溉重复也是减产的重要原因。
为接受去年减产的教训和提高今年棉花的产量,有以下几点应当注意:
一、加强防治病虫害。泾惠渠一般水地杂草繁多,棉田又集中,病虫滋生的机会较多,应贯彻“防重于治”的除虫方针,教育农民做好春耕和除草工作;提倡勤换茬。各地合作社、贸易公司、银行等有关部门,应大力准备好治虫药械,以保证发生虫害时有足够的药剂可用,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除净。同时还可号召农民种植一小部分土烟,以备配药剂用。
二、更进一步改善渠水的灌溉方法。为了合理使水,泾惠渠在一九五一年规定出由下而上、分次灌水,每次灌溉棉田半数,消除了从前封建水规造成的“上游灌毁了棉田,下游旱毁了棉花”的恶果。今年为了更进一步节省水量,克服渠水不足或不及时的缺陷,应吸取山西省植棉模范曲耀离“轻浇勤浇”的经验,动员和组织农民群众在大畦内多做小畦,或实行隔行灌水的细水勤浇和节省水量的浇地办法。这样每次给水棉田既可普遍得到灌溉,又可节制用水分量,以避免灌水和雨水多的害处。
三、在耕作技术方面应注意:(一)当地农民对摘心工作已成为习惯,但对除赘芽和整枝作得很不细致;应推广典型经验,推行细致整枝。(二)部分棉农播种时仍有撒播的习惯,应引导农民改成条播,并推广播种器(耧),以节省劳力。(三)当地农民群众重视密植是正确的,但有部分棉田行距太近(一尺一、二寸),棉田过分郁闭,因此阳光不足,除草也不方便。因此应适当加宽行距,再结合其他栽培条件,灵活伸缩株距。(四)在选种方面除粒选外,应更进一步推行田间选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