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陪伴末代皇帝两昼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4-02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陪伴末代皇帝两昼夜
李惠生
近年,我在苏联任记者,在苏中友协举办的各种活动中,时常看见一位身材不高、面容清瘦,但声音洪亮、精神矍铄的老人。他是苏军退休中校亚历山大·热尔瓦科夫。
热尔瓦科夫总喜欢把各种勋章、奖章佩带胸前,昂首挺立,表现出一位老军人的豪爽风姿。卫国战争期间他多次负伤立功。他参加过在中国东北最后击溃日本侵略军的战斗。他对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留下了终生难忘的美好回忆。
我把一本印有中国风景的1989年年历送给他。他戴上老花镜仔细地一页页翻阅。他看着画面,激动得热泪盈眶,说:“这里有我熟悉的山山水水,我要带给老伴儿和儿子去看,给孙子去看……”老人告诉我,在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中,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之情始终如一。他嘱我寄语中国读者:祝中国在改革的大道上迎来繁荣昌盛。
为了表达他久远的深情,亚历山大·热尔瓦科夫专为中国《人民日报》撰写了“陪伴末代皇帝两昼夜”这篇短文。他还不顾71岁高龄,在俄罗斯冬日的冰天雪地中,从莫斯科郊区住所,途经两个多小时,将文稿亲自送到我的手上。
以下是这篇文章的摘译。
1945年8月19日,当同日本侵略者的战斗尚未完全平息下来的时候,225名苏联伞兵在中国沈阳市空降。此时,他们却遇到了一件意外之事:搜查机场时发现了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溥仪和他的随行人员,他们正躲在那里等候飞机,准备逃跑。
末代皇帝被从沈阳押送至通辽后,上级派我看守他。司令部的军事命令简短而严峻:“热尔瓦科夫少尉,您要用自己的头颅为溥仪的性命做担保!再派两名战士协助您。”
开始,我感到几分惶惑:不管怎么说,这是一位“皇帝”呀!然而命令就是命令。
我们把“皇帝”和他的随行人员安置在一所幽僻的平房里,平房的四周是严严实实的围墙。城里的形势极度紧张,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因此我们目不转睛地盯着溥仪一伙。囚禁他们的房子处在严密的监视之下。
开始,“皇帝”的心境沮丧,局促不安,不时惊恐地偷看我们几眼,沉重厚实的牛角眼镜框也掩盖不住他面孔的苍白。他夜不能寐,一名仆人始终伴随着他。
8月20日清晨,第6坦克近卫军政治部主任克·费里亚什舍将军到来。他命令给溥仪及其随员送饭,并且要求我们对“皇帝”一行彬彬有礼。那天,天气晴好,我们决定让自己的“被监护者”们在内院的新鲜空气中散散心。
不久,一名苏军翻译来到。此时,溥仪明显地活跃起来,开始急促地对翻译说话。后来我才知道,原来“皇帝”对警卫队待他以礼遇并悉心照顾颇感惊讶,他承认这是他始料未及的。
午饭后,我们送溥仪一行去蒙古的塔木察格布拉克市,派来的是一架有了相当年头儿的旧飞机。为了防备万一,我们带上了一挺高射机枪。此时的溥仪举止安详,久久望着舷窗,有时还于同伴们交谈两句。局外人一眼看去,可能以为他是在旅行之后返家途中。在蒙古又换了一架飞机,然后直飞苏联赤塔市郊区的苏军远东部队司令部。
至此,我看守伪满洲国“最高统治者”的使命已告完成。之后,我回到沈阳时才得知日本已无条件投降。当时我没有想到,1946年在东京审判日本主要战犯时,溥仪会成为重要的人证。
(附图片)
当年看守与押送末代皇帝到苏联的三名军人中的两人,左为热尔瓦科夫。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