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按民族特点办民族教育——访青海人大代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4-03
第3版(国内新闻·体育)
专栏:

  按民族特点办民族教育
——访青海人大代表
本报记者 高新庆
青海省是一个有33个少数民族的多民族地区。全省434万人口中,少数民族有174万,占总人口40%;全省72万平方公里面积中,少数民族居住地区却占96%。发展民族教育,对这样一个多民族省具有十分重大的政治、经济意义。
全国人大代表、分管教育的青海省副省长班玛旦增(藏族)对记者说,自己同自己比,我们的民族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解放前夕,全省只有民族小学109所,学生4900多名;在8所普通中学和师范学校中,少数民族学生寥寥无几,少数民族教师只有140多名。在这个基础上起步,到1988年底,全省已有单设的民族学校1504所,占全省学校总数的33.5%,其中民族高校2所,民族中专7所,民族中学55所,民族小学1440所。包括进入普通学校的,少数民族在校学生共有25万人,占全省在校学生总数29%。从小学到大学的民族教育体系已初具规模。班玛旦增特别驳斥了所谓藏族地区没有文化的说法。他说,藏族教育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前进。藏族小学由解放初14所,发展到727所;藏族中学从无发展到32所。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原来没有蒙族语小学,现在办了3所。
“但是存在的问题和差距还比较大,基础教育特别是小学教育相当薄弱;教学质量差、师资不足、办学条件差……”班玛旦增一一列举着。
“少数民族地区还有一部分没解决温饱问题,群众集资办学难度更大。我郑重建议国务院组织国家教委、国家民委、人事部、财政部等部门尽快召开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工作会议,对少数民族教育的现状、困难和发展进行专题研究,并提出切实的解决办法。”青海省妇联副主任、当过教师的马玉芬(回族)接过话茬一口气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我认为要按民族特点办民族学校,这样才能办好”,互助土族自治县县长童成荣(土族)强调说,我们那里师资缺,素质低,过分强调按教学大纲办,一是行不通,二是进校学生少,流失生反会增多。少数民族学生过语言关不容易,建议搞一点学前教育;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费搞专项拨款;少数民族师资还可采取定向招生、定向分配。
“投资要用在刀刃上,本来教育经费不足,少数民族地区应多办职业中学,多办中等技术教育。”人大代表、高级工程师钱国英刚说完,马玉芬抢着说:“我同意,不能搞一刀切。6所回族、撒拉族女子中学,考大学的少嘛,还不如在这些学校办职业班,让学生掌握一二门技术。”
钱国英说:“这次人代会提了一个提案,在少数民族地区设智力开发中心,请国家教委、财政部考虑采纳。”
班玛旦增最后概括三点:什么时候党的民族政策得到认真贯彻,民族教育就会受到重视,发展速度就会加快;反之,就会徘徊不前,甚至倒退。什么时候不搞“一刀切”,民族教育就会健康稳步发展;反之,就会大起大落。什么时候尊重民族学校的特点因人施教,教学才有活力;反之,就会困难重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