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为杜绝批地建房、定购提留、计划生育等事情上的不正之风,河北藁城县委县政府曾三令五申,然而收效不大。现在——公开带来公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4-03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

  为杜绝批地建房、定购提留、计划生育等事情上的不正之风,河北藁城县委县政府曾三令五申,然而收效不大。现在——
公开带来公正
本报记者 宋世琦
在河北省藁城县,与群众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事,大多是公开的。
过去,谁能生“二胎”,村干部说了算,随意性大,弄虚作假的多。如今,申请者情况张榜上墙,还要贴上一张母子合影,谁家的娃有残疾,谁家的娃没毛病,一目了然。
以前,个体工商户摊位设哪儿,工商管理人员说了算,“风水宝地”总是那几个人占着,无门路的被安排在冷僻处。现在,公开了不同摊位的不同收费标准,同一标准的摊位抓阄定地段,机会均等,定期调整。
公开带来公正。藁城县农村一些过去难以解决的问题,变得比较简单,容易解决了。
“难”字引出的思索
藁城县农村第二步改革实行以来,基层工作难度越来越大。计划生育难,宅基地批复难,定购提留难,企业、果园承包难,招工招干也难。
1987年底,贾市庄镇因过去果园承包基数低,承包与非承包家庭收入悬殊,农民迫切要求重新承包。一场“梨园风波”,导致上千群众进县城上访,搅得干部群众都不安生。在诸如此类直接与群众打交道的事情上,各种矛盾日益尖锐。
是群众不听话,还是干部没本事?藁城县委没有简单地下结论,而是用心分析农村社会经济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
多年来,藁城县各级党委和政府,面对的240个大队,1000多个生产队,是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的集体,你穷我也穷,矛盾不突出。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经济活动部分纳入商品经济轨道,各级党委和政府面对的是15万个家庭。这15万个基本经营和核算单位,从事各不相同的经济活动,种种利益与分配密切相关,事情变得复杂多了。
例如粮食定购。国家定购价格偏低,平价农用生产资料供应数额不足,使农民叫苦不迭。在这种情况下,少数政府工作人员利用职权谋取私利、优亲厚友、贪污受贿、敲诈勒索、倒买倒卖,农民该得的得不到,引起了农民的不满。
公职人员以权代法,“七所八所”吃喝拿要,乡村干部随心所欲,群众更为反感。想提意见吧,不知该找谁。况且,“山高皇帝远”,“小实权派”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政府行使职权,得罪得起吗?农民窝火,憋气,原因不只一个。但他们最不满的,是干部不廉洁,办事不公正。这是关键,是农村诸多矛盾尖锐的重要起因。
办事要公正,必须公开。老百姓都懂这个理:“藏着掖着没好事”。违法乱纪大多是“地下活动”。
基于这种认识,1988年5月,藁城县委、县政府制定了以“办事制度公开,办事结果公开,加强群众监督”为主要内容的“两公开一监督”制度,从群众最关心而又最不放心的问题入手,切实解决廉政问题。
公开不是目的
公开,不是走形式。藁城县“两公开一监督”制度,有明确的指导思想:让群众了解一切应该了解的办事制度,让群众清楚所有能够公开的办事结果,以便群众监督。
有关群众利益的事五花八门,涉及各种政策、法规、制度。各部门经过努力,使复杂的政策、规定简化为易行的制度。县农业银行将各级政府的三四万字的农贷政策规定,简化为不到千字的办事制度,群众看得懂,记得住,用得上。
公开办事结果,分两种情况:经常性工作,如向个体户收税、银行贷款、计划生育等,一月或一季公布一次;临时性工作,如住房分配、招工招干、宅基地发放、企业和果园承包等,随时办理随时公布。
县委还决定,每年1月和6月的10日至20日为“公开旬”。今年1月中旬,从县委、县政府到各部门、乡村,上上下下,各行各业,公开了半年或一年来的工作情况和群众敏感关心的各种事项。
办事制度、办事结果公开,揭去了政务活动的神秘面纱,群众知道了事情的底细。手上有权的人即使有谋私之心,也不免有“后顾之忧”。
藁城县委、县政府还采取了多种方便群众监督的措施。县监察局设立了举报中心,各乡镇、部门设举报信箱,仅计划生育举报箱就有500多个。税务、农行、商业、公安等11个部门设立了监察组织和机构,有123个单位设立了专职监察干部。各级政府部门还普遍实行来访接待日制度,设立政风政纪监督员。
监督渠道畅通,群众举报有门,谁再想弄权谋私,就不那么容易了。藁城镇孟村不久前发放宅基地,全村17户申请,村里定了7户,县有关部门也已批准。群众议论纷纷:连讨论都没讨论,这叫什么公开?张榜一公布,原来7户都与干部沾亲带故,而又都不符合条件。群众告到镇里,村干部只好认错,推倒重来。
看到希望和光明
藁城县实行“两公开一监督”虽然不到一年,效果却是明显的。县委书记张二辰概括为三条。一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公平、公正问题,缓解了农村干群矛盾;二是有助于政府行为规范化、法制化,有利于改变有法不依、不按政策办事的积习,有利于使现行政策趋于完善,约束干部行为,提高干部素质;三是增强了干部群众的民主意识,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找到一条实实在在的路。
县委、县政府有关部门提供了不少令人信服的数字和实例,说明实行公开带来的变化。而使记者印象更为深刻,感受更为具体的,是同8位普通农民的谈话,他们之中有人种地,有人修钟表,有人办企业,有人搞运输。
——“公开符合我们的心理。你问什么心理?没人作弊呗。过去招工,村干部底下一‘捏’,悄悄送走了,能没气?这回招工,又是广播条件,又是公开考试,全村报名97人。我孩子回来说,抓出十几个找人替考作弊的,当场除名,最后卷子拿到石家庄请老师打分,按男女比例、得分高低顺序录用六男二女。你问我的孩子?他这次没考上,但我们服气,以后还有机会。”
——“我们村发放宅基地,支部书记连说三遍:谁到干部家求情,取消资格。本来么,讲公开,干部个人说了不算,‘手榴弹’炸不开,‘炸药包’也不灵了,还费那个事干啥?”
——“过去这也截留,那也截留,这‘霸’那‘霸’不少。走在村里,看吧:戴这个帽那个帽的,喝得醉熏熏,从农户里歪歪扭扭让人架出来。现在,不能说一个没有,但少多了。你说这算不算挽救干部?”
廉政建设,有人担心群众期望值过高,不知如何下手。从藁城县看,群众要求并不高,更不苛刻,不过“公正”二字而已。公开了,就会带来公正,说难也不难。做到这一点,群众会从中看到廉政建设的希望和光明,从而提高“参与意识”和“忧患意识”。
今年2月底,藁城县召开人大、政协会议,县委书记张二辰作了形势报告。藁城人已经多年没有给领导干部讲话鼓掌的习惯了。但他讲到实行“两公开一监督”,讲到基层民主建设时,会场上破例两次响起热烈掌声。当然,这仅仅是个起步。在“公开”和“公正”这两点上,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