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一部世界名著译本中包含着:苦涩、凄凉、辛酸 《静静的顿河》校译忆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4-05
第8版(副刊)
专栏:

  一部世界名著译本中包含着:苦涩、凄凉、辛酸
《静静的顿河》校译忆往
贾刚
我与金人
60年代初,著名的老一代翻译家金人直接从俄文译的高尔基的长篇历史巨著《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一、二、三部,相继出版。那时我正在工厂接受“监督劳动”。晚上,为了消磨时间和学习,就买来这三部,对照原文,仔细阅读起来。在约一年的时间里校读完。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但也发现译文中存在的不少值得商榷的问题。我把它们制成卡片,分类整理出来并提出了修改意见,寄给人民文学出版社转金人。
很快就收到他的回信。他很谦虚地说,我提出的问题及修改意见都很中肯,他已征得出版社的同意,把正在排印的第四部原稿抽回,拟请我校订后再排印。我回信表示愿意效劳。此后,便是双方单位人事部门办借调交涉了。哪里知道,我尽管已经“回到人民的队伍”,但仍属“控制使用对象”,所以一直交涉到“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也就不了了之了。
这就是我与金人的一场“文字之交”。我们通过很多信,而且都住在北京,但是谁都不曾提出过见面的愿望。由此我已经感觉到,他的政治处境大概也很不妙。“文革”中,我从出版社“造反派”的“战报”中果然看到批判揭发他的文章,知他已被打入另册,而且是“重点人物”。后又听说,他在动乱中不幸逝世。
1984年春4月,我偶然受命校订金人译的《静静的顿河》,有机会从“文革”查抄幸存下来的书刊中寻觅与《静静的顿河》有关的资料。原文和译本当然早被红卫兵抄去,只剩下了当时用旧台历做的卡片。抚今思昔,不胜感慨。
肖洛霍夫对《静静的顿河》的几次重大修改
米哈伊尔·肖洛霍夫于1926—1940年间写成《静静的顿河》后,共进行过三次修改,即1953年、1964年和1980年版。其中1953年版完全是斯大林现象的产物。作家为了迎合斯大林及御用评论家的批评,取悦斯大林,违心地对初版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改,增删改动多达三百余处,还把斯大林的名字硬塞进书中,与列宁并列。
苏共“二十大”后,苏联的政治形势骤变,文坛出现了“解冻”现象。于是肖洛霍夫又对1953年版大加修改,删去了斯大林的名字和几乎全部违心的修改,基本上又恢复了初版的原貌,这就是1964年版。1980年版是作家生前对《静静的顿河》的最后一次修订,只对1964年版作了极个别的、细微的改动。
关于旧译本和新译本
金人的40年代初的译本是根据初版译出的。由于抗日战争、白色恐怖和缺乏必要的工具书、参考资料,因而翻译这样的长篇巨著,译文中难免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这个译本一直刊行到1951年,先后出过八版。
195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新版的《静静的顿河》,这是金人根据1953年俄文新版改译的。苏联研究肖洛霍夫的专家康·普列玛认为1953年版是《静静的顿河》整个创作出版史上的“黑暗时代”或“污点”。作家本人对之也深恶痛绝,可是这个版本却在中国“独领风骚”达30年之久。我国老一代的读者和研究者绝大部分用的都是这个版本。
我这次校译根据的是1964年《消息报》出版社出版的本子,并参考了苏联国家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真理报》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选集本和莫斯科外文出版局出版的司蒂芬·加里的英译本。
新版人物姓名的翻译均按《俄语姓名译名手册》(商务版)译出,但考虑到一些主要人物,如葛利高里、阿克西妮亚、司捷潘、娜塔莉亚、莫霍夫和利斯特尼茨基父子等的译名在我国读者与研究《静静的顿河》的诸多专著中,已非常熟悉和通用,所以这几个家族的成员都保留了原来的译名,只对个别罕见的字,如“婀”作了改动。
遗憾的是金人已经不能看到他曾盼望“有朝一日”出版的新版本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