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差距·危机·希望——世乒赛男子团体决赛观后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4-06
第4版(国际新闻)
专栏:体育

  差距·危机·希望
——世乒赛男子团体决赛观后感
著名围棋选手聂卫平输给日本九段围棋选手羽根泰正后说:“我知道这一天早晚会来到。”同样,人们早已预感到的中国乒乓球男队的失利,昨晚终于清楚地展现在眼前。只不过令人难以接受的是,以0∶5的惨败丢掉斯韦思林杯。
用人捉襟见肘
西德乒乓名将绍勒尔评论中国男队的失利时说:“这届世乒赛我一看到中国队的报名名单,就知道他们没有什么新东西。”绍勒尔的话没有错。前几届团体决赛中国男队上场人选,每一次都有新变化,总有带着新特点的新人出其不意地站在对手面前。第36届有谢赛克、蔡振华,37届有江嘉良,38届有陈新华、陈龙灿,39届有滕毅。
这次第40届决赛,中国队出阵的人员、打法和两年前一模一样。团体赛报名时,许绍发教练咬了咬牙,报上寄希望成为“黑马”(马文革)和“神童”(于沈潼)的两位新人。无奈两个小将实在扶不起来,又缺实力又缺特点,预赛中连不很强的对手也打不下来,决赛怎么敢用呢?
失去打法优势
中国队三员老将在紧张的决赛气氛中作战,尽了很大努力。如果有几盘关键球处理好些,局面或许改观。但是,中国队失败的首要原因还是在于技术处于劣势,特长被遏制。发球、发球抢攻、前三板争取主动,这些都是中国队以往获胜的法宝,昨晚决赛都不灵了。瑞典队反而在发球质量方面占上风。
采用近台快攻打法的中国选手,失去前三板优势,相持回合球技术又明显不如对手,处于下风就毫不奇怪。瑞典队教练奥斯特在赛后的记者招待会上说:“这么多年中国队总是一个打法,我不明白中国人为什么不变一变。”
何日夺回冠军
一向不服输的李富荣在决赛后讲了句耐人寻味的话:“我看中国队再夺回斯韦思林杯恐怕需要两三届(四至六年)的时间。”
1979年中国男队丢掉世界冠军后,国内有一批生气勃勃的年轻新秀马上接上来,所以短短两年便夺回优势。目前我国乒乓行家忧虑的正是找不到像当年那样出色的新苗子。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比这更令人担忧的问题。早在男子团体决赛前几天,中国队教练许绍发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主教练这个位置吃力不讨好,我干得够长的,不能再干了。”实际上不少名运动员也都不想干了,想早点退役去国外打球赚钱。
缺少新人,尚可培养。以中国乒乓球运动几十年形成的雄厚基础,造就几名出色尖子并不是难办到的事。可是一旦队伍人心散了,连培养人的教练都没心思干下去。这个危机更可怕。
不过,人们从以往的经验中有理由相信,只要中国乒乓球界存在一个坚强的团结的领导核心,埋头苦干几年,中国男队目前的低潮能够尽快渡过,曙光并不遥远。
    本报记者 刘小明 江建国 (本报多特蒙德4月5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