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钱花多了 人变懒了——北京人就业意识引起的思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4-06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经济生活面面观

  钱花多了 人变懒了
——北京人就业意识引起的思考
本报记者 赵兴林
30万+70万=100万
30万,是指北京一年自然增加的待安置的中学、大学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以及企业优化劳动组合下岗职工的总数。70万,是来京务工经商和从事其它劳务的外地农民,分布首都17000多个企事业单位。
也许有人会问,既然北京一年自然增加30万个劳动力,处于待业状态;而许多企事业单位又大量花钱雇佣外地农民工,岂非怪事?
见怪不怪。北京市劳动局有关负责同志直述其言:目前人们就业意识开始改变,被求职者视为“满意”的职业,首先是合资或外商独资企业,争着到国有企业的观念有所淡漠,特别是那些苦活、累活、脏活及工资福利待遇低的工种,一些待业人员宁肯赋闲也不愿“低就”。其中纺织、机械行业,大都抱怨工作环境差;而制胶、制鞋,医院太平间、洗衣房,矿山、井下,以及建筑业壮工等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工种,尽管招工条件低,却很少有人问津。
北京市一家颇有名气的国营机床厂,本想招收100名职工,应招对象是高中毕业生,时隔几天,报名应试者只有1/3。厂家只好降低标准,甚至只要会写自己名字和家庭通信地址的都要。另一家国营棉纺厂更惨。招工前,厂家派出几路人马分赴几个街道做工作,报名者寥寥无几。一位中学毕业生家长说:“宁可让孩子在家吃几年闲饭,也要等个合适的单位。”另一位待业青年则表示,没有吸引力的企业,就是用轿子抬也不去。
第三产业也是择业的一个热门。比如,卖菜的、废品回收行业招工并不难。一位青年坦率地说:到菜店工作,一图奖金高,二图上班能悠着劲儿干,三是卖菜能建立“关系户”。
面对这种现状,一位经济学家感慨地说:一些青年步入社会,劳动当作谋生手段的意识并不浓,他们总觉得有家庭作后盾。“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的现状没有改变,那些城里人不屑一顾的活计,只好雇佣农民工填补空缺。
记者到一家医院采访,院方负责管理农民工的一位同志说,以前医院有个好传统,室内、房前屋后,都是职工自己动手清扫卫生,而今都不干了,雇农民工干,就连食堂、洗衣房、电工、木工等,基本上都是农民工。本来医院人员大大超过编制,可是谁来干这些活呢?院方没法,雇佣近300名农民工,每年增加开支36.2万元,他无不感叹地说,现在是“钱花多了,人变懒了”。
然而,农民工却感觉良好。在住院处,碰上一位头戴白帽身穿白大褂,口捂大口罩的青年人,他正把码放着洗净的床单和工作服的手推车推上电梯。交谈中得知,他19岁,家住河南省开封市郊区,在这儿干了两年。他每天推车运送几趟洗好的或要换洗的病号床单、工作服,一月开工资100多元,晚上看看书、打打扑克。他说,这比农村清闲多了。
在病房遇上木工小刘,他家在河北阳原县,在医院以日计工资,一天7.5元。哪个房间的沙发、桌凳需要修理,打个电话就到。尽管家中有爱妻娇子,但这里“硬工资、软工作”,吸引力太大了。
大量雇佣农民工,企事业单位“钱花多了,人变懒了”,有关人士认为,说到底还是“铁饭碗”、“大锅饭”造成的,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不是一件容易事,从根本上讲,有赖于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有赖于社会资源的配置、开发利用合理化。结合首都的实际,需要运用行政的、经济的和法律手段,进行综合治理、整顿,尤其要尽快制订和颁布城市容纳费和对来北京务工经商农民的具体管理细则等,加速改革现行工资制度,让那些招工难的行业和工种,提高工资福利待遇,增加吸引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