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压”出来的对策——整治中看苏南的乡镇工业(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4-06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到市场寻找出路

  “压”出来的对策
——整治中看苏南的乡镇工业(下)
本报记者 吴长生
苏南的乡镇工业经受着严峻的考验,也面临着提高的机遇。
铺摊“热”降温
1986年春,也是银行紧抽银根、压缩基建规模时,可苏南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另一句流传颇广的悄悄话:“压得了别处,压不住我们,他们下,我们正好上。”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苏南乡镇企业固定资产投入增加的步伐一点也没放慢。如今,人们尝到了苦味,承认的确有铺摊子“过热”的问题。
苏州、无锡两市,近4年,都分别以平均每年10亿元的投资铺新摊子、搞技术改造,而他们每年的利润不过5亿来元,就是加上原资产折旧资金,也到不了10亿。过猛的固定资产投入,一方面加重了企业的贷、借款利息负担,一方面使原本已很紧张的流动资金越发不足。
这次紧缩,企业不叫苦的极少。一些起步晚的乡村更是雪上加霜。例如宜兴市新建乡,去年一下子上了10个新项目,总投资4000多万元。现在债台高筑,贷、借款共达6300万元,而自有流动资金只有400万元,6个竣工的企业无法正常生产,4个尚未完工的无力收尾。
现实使人们清醒了。记者不止一次听到这样的说法:这次可不能再侥幸钻空子,得扎扎实实练“内功”了。
失误的警示
苏南已有了20多年兴办乡镇企业的经验,在项目选择上的大失误是极少的。但去年的乳胶手套“热”,给了人们一次新的警示。
由于防治艾滋病的需要,从前年下半年起,国际市场上出现了乳胶手套需求“热”。一些外商和国内经营部门,拿着订单到处求购,并声称不管什么等级,连等外品也包销。几个生产类似产品的企业当即转产,很快赚了大钱。于是,“大上”之风骤然而起。张家港一市上了80条生产线,昆山县一个镇竟上了22条。
面对这股“热浪”,苏州市乡镇企业局赶紧摸国际市场行情,并于去年3月就发出了警报。但一些地方正在兴头,岂肯紧急刹车。短短一年多时间,苏州市各乡镇竟冒出了180条乳胶手套生产线。仅仅几个月,行情果真大变,一些生产线还没安装完,买方市场便变成了卖方市场。主要消费国美国一面在出产原料的东南亚投资办厂,一面提高了产品进口标准。当初拍胸脯包销一切产品的商人们没了去向,大量手套压在仓库、压在口岸销不出去。
据介绍,目前这180条生产线,只有1/3左右赚回了投资,而其余大部只能开开停停,还有些干脆无法运转。
一位农民企业家说:这次失误,吃亏在没好好研究国际市场。搞外向型经济,光靠我们前几年那点应付国内市场变化的经验是远远不够的。
“压”出来的对策
试行股份制。为了解决流动资金困难,也为了动员全体职工协力渡难关,苏州市从去年末开始,在乡镇企业全面推行带有集资性质的增量股份制(仅新吸收资金投股付息、分红),并广泛开展较完善的存量股份制(原有资产也折成股份,与新增股份一样参与分红)试点工作。
兼并与下放并举。苏南也有一部分亏损或微利企业。但因“手心手背都是肉”,谁也下不了狠心关并它们。如今,危机逼迫人们作出选择,引导各乡、村开展兼并、拍卖和下放,推动企业向效益好的靠拢,产品向低能耗、低物耗、附加值高的适销产品靠拢。“死中求活”,正好优化企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仅常熟市,就有130多个不景气的厂子被具有产品或财力优势的厂家兼并。集体卸掉了补亏包袱,优势产品迅速扩大了生产能力。这个市还把能由家庭搞的项目尽量下放到家庭。莫城、徐市、王市、碧溪等乡镇已下放横机7000多台,羊毛衫基本都由农民家庭生产。
单一成份的苏南模式,开始向多经济成份并存迈进。
锐意“消肿”。整治工作开始后,许多明眼人先看到这一点:不能丢掉乡镇企业“轻装”的优势,得赶快“消肿”!
全国最佳农民企业家、吴江县达胜皮鞋总厂厂长肖水根,先从自己“消”起:一、总厂厂部率先精简人员,由原来的28人减为8人。办公楼原来的3名勤杂工,一个不留。清扫、待客,从厂长到打字员,全自己干。二、厂长基金砍掉一半。三、厂部小车费用压缩60%。他一带头,层层行动。4个分厂一起压缩管理干部,充实生产一线。全厂共裁减车间主任以上干部53人,仅此,今年就可节约15万元开支……
奋力“往外冲”。在环境恶化的情况下,人们发现,生产出口产品的企业日子普遍比较好过,而“三资”企业更为明显。张家港市西张乡双龙村,有20条乳胶手套生产线,可在多数地方一筹莫展的时候,他们却资金、原料、销路“三不愁”,产品源源出口,利润滚滚而来,去年出口额达4000万元,利润率在10%以上。什么原因?除去他们具有生产医用手套的设备、技术基础而外,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生产线都是与外商合资或与外贸联营的。也就是“两头在外”是实的。
寻找“往外冲”的机会,创造“向外冲”的条件,成为众多乡镇的重要发展战略。苏州市,去年初“三资”企业仅11家,年底已增至63家。
苏南,临海、靠江,“往外冲”的条件得天独厚,但能“冲”出去多少,并不完全取决于农民企业家们的主观愿望。各有关部门如何配合,应当研究。外贸部门如何深化改革,以适应这种形势,也迫在眉睫。
老对策重提
对资金紧缺困难,苏南基本是三条对策:向上多争取、横向多联合、向内狠挖掘。但绝大多数同志心中有数,银行贷款指标不继续压就不错,松动的余地极小,而横向拆借也不像前几年那么容易,因为全局收紧,哪儿也不松。不止一位同志向我说:叫归叫,可主要的文章还是做在下边。
对另外两大难题:原材料、能源紧张,他们又作出怎样的反应呢?
各县(市)、乡(镇)、村的回答几乎是一致的,只有继续发扬“四千四万”的传统(千方百计、千山万水、千辛万苦、千言万语),别无良策。
一位颇精明的企业家直率地说:我们就是靠计划内外的矛盾,才能买到点高价的原材料。全“统”起来,乡镇企业就很难活命了。没办法,我们还得继续“钻空子”。
既然国家计划的大锅里没有它的饭。他们就得靠自己的灵活机制、灵活经营手段,其中绝大多数是建立在合作、联营基础上的,并不违犯国家政策。可是如今,形势骤变,多种物资加深了宏观调控,有的专营、有的限制经营,切断了许多乡镇企业原来的供应渠道,而指定的渠道又不通畅,客观上加剧了供需矛盾。
例如,煤炭,去年下半年只允许燃料公司一家经营。煤源不仅更紧,而且价格暴涨不止。煤缺,也影响到电。许多乡镇领导焦急地对记者说:停一天电就减少几万元纯利啊!可是近来拉闸停电却成了家常便饭。再如钢材,上头指定只许供销社代营,可苏南的供销社几乎从来没搞过这项业务。从人员到业务关系全得从头来,而生产的需要却是一天也不能断。
看来,如何处理控制物价暴涨与继续搞活经济的关系,还是一个远未解决的课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