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7阅读
  • 0回复

观其行不必听其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4-07
第8版(副刊)
专栏:

  观其行不必听其言
  章明
不久前《人民日报·大地》(2月27日和3月17日)先后发表了舒芜和楼适夷同志的文章,对照读来,饶有兴味。特别是楼文,寥寥数百字,妙趣横生。“观其行而不必听其言”,一语道破,读后颇有同感。
在我国历史上,人们特别看重“气节”、“风骨”,对文人尤其如此,这应该说是一个好的传统。这也并非苛求文人,倒是格外看重的意思。因为文人的肩头笔下寄托着民族的尊严和人类的良知。“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只有那些有骨气的文人才能得到如此崇高的褒扬。秦桧中过状元,自然长于诗文,但可曾有一字流传下来?史称“严嵩入词垣,负才名,著《铃山堂集》三十五卷”,现在恐怕大图书馆也难以找到这部书了,倒是《打严嵩》一剧常演不衰。钱谦益是明末的文坛领袖,但自从他以“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的尊衔率领南京众朝官迎降作伥之后,就声名骤落,“为士林不齿”。钱谦益晚年与族弟书云:“少窃虚誉,长尘华贯,荣进败名,艰危苟免,无一事可及生人,无一言可书册府。”这些倒是真心话。之后被征召降的大诗人吴梅村虽然恶名稍逊于钱,但也自愧终身,晚年作词云:“故人慷慨多奇节,为当年沉吟不断,草间偷活。艾炙眉头瓜喷鼻,今日须难决绝。脱屣妻孥非易事,竟一钱不值何须说!”他们二人说的几乎完全一样。更出奇的是,不但当时的明遗民鄙弃他们的诗文,就连清初诸帝也不例外。乾隆就骂钱谦益,说他“本为一有才无行之人,前明时身跻?仕,本朝定鼎之初率先投顺,大节有亏,实不足齿于人类!”又写诗挖苦他:“平生谈节义,两姓事君王。进退都无据,文章那有光?……”
我还是相信“文如其人”的。既然文章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就很难不流露出真心来。作者当然也可以说假话,但文章越假就越容易被读者看破其人。汪精卫的那首七律也不足为奇,全诗情调低沉,即使就诗论诗也可以看出作者彷徨悲观的心情。末两句“凄然不作零丁叹,检点平生未尽心”和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我有一个小小的读书“秘诀”:凡文章,不论观点正误,文词工拙,只要是出于真诚的就不妨一看。而如果虚张声势,色厉内荏,巧言诡辩,浮词掩饰,那么作者必定心中有鬼,他说的也决不是真心话。这样的文章就是不了解作者的为人,也不必看下去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