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阅读
  • 0回复

优秀的乡村女教师—田桂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2-04-17
第3版()
专栏:

优秀的乡村女教师—田桂芝
卢抒
一九四八年三月,田桂芝刚从高小毕业,就在吉林省敦化县第二区胜利村永胜屯——她的家乡,参加了教育工作。这时她才十七岁。
永胜屯的群众听说派田桂芝来当教员,就哄嚷开了。有的说:“人要‘出息’真快,拖鼻涕的孩子也当教员了!”还有的说:“谁不知道她那点‘文化水’!几天的小丫头也敢教学!”更有的说:“快别叫孩子上学啦!要她能教出个什么来!”
当时校舍是三间草房,一头还住着老乡;五套破桌椅,零零散散地堆在墙根角;墙像锅底一样,一摸一手黑,这就是过去的代用黑板。她到学校时,五六个学生正在教室里滚成一团,看她进来,都嘻嘻哈哈地跑开了。她看到这个情况,真有些泄气。校舍破旧,学生淘气,自己文化底子浅,年岁又小,又是土生土长……这个教师可怎么“当”啊!寻思了一宿,她一想,一天工作没干就叫困难难住,今后可怎么办?终于她下定了决心:无论如何,一定要把学校办起来!第二天她把教室清扫了一下,把破桌椅修理整齐摆好,又从自己家里找了一块木板来,刷上一层锅底灰,挂在墙上(当黑板),看来像个学校了。然后她到各家动员学生上学,但费了不少唇舌,只动员来十八个学生。可是她仍然是很高兴的,于是决定开始上课。
这个消息,像风一样刮遍了全屯。没等田桂芝上课,窗外就站满了人。等她站到学生面前的时候,窗外已经指手划脚、连说带笑地吵开了!这个说:“那像个老师样,都没学生高!”那个说:“一点儿‘压不住场’,看那些学生那里像个上课样啊!”田桂芝真羞愧得想哭。但她忍耐着,装着没听见似地继续讲课。课是讲下去了;但有时她在街上走,有的群众和学生却在后面叫她的“乳名”。差不多每天都有学生告诉她,不是这个要来考考她,就是那个要来试试她。有一天有个叫于泽民的二流子找来两个“画符念咒”用的古怪字问她,但还没等田桂芝响声,就一幌脑袋走了。不两天,小屯子各处哄嚷着:“女老师叫人考住了!”另外有个教过私塾的刘瞎子,趁这个机会也想挤走田桂芝,好来当这屯的教员,所以就背地鼓动学生说:“你们别上学啦,小毛丫头能会个啥,不信我出道算术她都算不了。等她走了,我教你们,一天只上两堂,保管比她教得好!”从这时起,上学的儿童一天比一天少,眼看学校就垮了。
有的屯干部也瞧不起她,学校是要啥也没有。她每次去找屯干部研究学校办公费用,屯干部总是说:“什么办公不办公的,两个半学生有什么教头,解散就得了!”再不就是一哼二哈地不理这回事。可是她并不灰心,一直坚持着。并表示:“剩一个学生我也教。”
村小学教员的薪资,当时都由群众负担,每月给一百斤米。可是每月都是只给一半。全家四口人真是难能维持。但她还要从微薄的薪金里,拿出钱来买办公纸和粉笔等等。
在夏锄农忙的时候,学校房子漏雨,她知道群众都忙着夏锄,就领着学生泥一把、汗一把地把校舍修理得里外一新。从此有的群众暗暗称赞:“真不简单,庄稼活还有两手!”对她的看法才算有些转变。一九四九年,群众开会决定给学校一垧学田地,打了粮食就作为学校经费。春耕时群众都很忙,她自己扶犁,领着学生种。铲地和割地时,自己带着头干。一垧多学田从种到收,没用群众操心费力。全屯都对她另眼相看了!佩服田桂芝这种劳动态度。有些老乡对本屯二流子说:“看,女先生都下地啦,你还游逛啥!”
冬天了,学校没炉柴,她领着学生自己砍,冒着风雪往回拉。她这样做,老乡们看不过去了,都纷纷自动地给学校拉柴火,并向田桂芝检讨说:“我们太不关心学校了!”
慢慢的,学校有些眉目了。根据全省新型正规化的要求,加强了课堂教学。她因为自己文化低,首先加强了课前准备工作,把“国语”上的生字,从头到尾都学会了。如遇到弄不通的地方,不管刮风下雨也要过江到五里外的临江村小学去找赵老师研究。有时区干部谭同志来屯工作,她总是找来研究询问些不懂的课程。她说:“只有自己学好,才能把学生教好。”现在她已把高小课本全部学完,正在学习初中课本,并下定决心,要在三、五年内,学完高中课程。课内,她想尽办法,使孩子们学习得好,达到全部领会的程度。课外,和孩子们一起活动,随时随地进行集体主义和纪律教育。因此,在一九四九年末,儿童的成绩和纪律性普遍有了提高:不爱学习的孩子用心学习了;多数孩子也能给家里记账了;打架骂人的孩子也帮助爹妈干活了。不少儿童考上了县城高小。这在永胜屯来说,是从来没有过的事。这样一来,小屯子又轰动开了。都说:“把孩子交给田老师没错!”这样,学校由一个班变成两个班,学生由十几名增加到八十名,全屯学龄儿童全部入学了。
在教学上,田桂芝是极重视学习和研究教育方针以及上级指示的。她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订出了具体的教学计划。她能够正确而有效地贯彻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她不把爱国主义教育局限在课堂或口头上,她还善于在各种运动中抓住典型事例去教育学生,影响群众。当抗美援朝运动掀起之后,她在本屯群众中找出在伪满受苦最深的实例,来说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道理。在镇压反革命运动中,她告诉学生和群众检举特务坏蛋就是爱国行动。因此,在儿童的思想感情上,是爱憎分明的。李德胜同学在“国语”造句中写道:“我抓住反革命分子,就送交政府!”此外,她还能根据孩子们的意志和性格,进行培养教育。李申德同学表示:将来要当一名保卫祖国的战士,针对他的这种意志,田桂芝经常鼓励他锻炼身体。李申德下课后就加紧运动,到现在小脸红润润的,已经成为一个很结实的孩子了。
一九四九年冬,开始搞冬学。这个工作布置下来以后,屯干部嫌麻烦,说:“学文化是学校的事,别找我们。”中心组长说:“冬学搞起来,又该费灯油了!”群众怕耽误活,也都不愿参加学习。但她毫不犹疑地接受了搞冬学的任务。这时她除去利用演剧和开家长会来宣传文化学习的重要性以外,她还在课余时间和青年在一起,教他们唱歌,给他们讲故事。有时教歌教了几天大家还学不会,她就借此机会来启发大家:“不认字多不方便,你们要认识字,早就学会了!”由于不断启发,就有不少青年首先报名参加了冬学。冬学搞起来了,屯里有个大事小情,通过冬学一宣传,群众很快就会动起来。屯干部一看冬学真起作用,就都自动来找田老师,帮助解决冬学的两大困难——灯油和柴草。
冬学转为常年民校,有些地方转垮了。可是永胜屯的民校不但没垮,学员还由二十几名发展到四十多名。这一方面是因为田桂芝不断地鼓动,但更主要的是取得了村干部的积极支持。他们说:“民校垮了,事情就不好办啦!”她对民校工作一贯认真主动,不论刮风下雨,她都先到民校等着学员。民校没有灯油,宁可自己家不点灯,把灯油拿到学校来用。由于她把农民的文化生活,作为她整个工作的一部分,因而民校一直在发展,现在已有五十九名学员,全屯青年全部参加了学习。老年人也有半数以上参加了学习。有的学员已经认识了一千八百多字,最少的也认到三百多字。有二十个文盲到现在能看报纸和写便条了。因此,成为全县的典型民校。
屯干部王凤江,在屯里是最差的干部,一天游游逛逛,工作不起劲,群众称呼他是:“牌位”、“假积极”、“两面光”。田桂芝就经常和他接触,动员他上民校,提高他的文化,提高他的阶级觉悟,经过她不断地帮助和教育,现在王凤江已经成为永胜屯“呱呱叫”的好干部了。
现在,学校有事不用田桂芝响声,群众就主动地帮助办。学校增班后缺桌少椅,没过几天就全部添齐。有一天学校晒麦子,傍晚忽然下起大雨,田桂芝赶忙召集学生,这时早有三、四个群众顶着雨在帮助给垛麦子了,其中有一个就是过去考她字的那个于泽民。田桂芝百般叫他们回去,他们都说:“学校的东西,还不是和我们的一样!”一直把麦子垛完了才回去。
一九五零年春,田桂芝被选为全区的冬学模范工作者,同年六月便参加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现担任永胜屯团支部组织委员)。从此,她成为全屯文化的领导骨干。
由于田桂芝辛勤地为群众工作,不能兼顾家庭的生产,于是群众提议:要在经济上帮助田桂芝,但被田桂芝谢绝了。群众就另想办法来帮助她。群众都知道她家缺少劳动力,就自动组织起来,轮流给他家挑水。她虽然一再阻止,但群众一直坚持到现在还这样做。
三年来,田桂芝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智慧贡献给教育事业,并把一个落后的村庄引向了进步,受到了全村群众的热烈拥护。因此,在一九五一年十一月,又被选为吉林省的一等优秀教师。人们都已经看到:田桂芝是乡村小学教师中的一个优秀的代表。她给乡村小学提供了宝贵的办学经验,她是用革命精神和革命办法办学的典型。她的经验说明:农村教师不仅要办好学校教育,更应该积极地帮助农民提高文化。她肯定地说:“没有落后的群众。如果你看到群众落后,那正说明你的工作没有作好,没去了解、组织、教育和帮助他们。”所以,所有乡村小学教师,都应该向田桂芝学习,完成祖国给予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