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不涨价”战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4-11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企业家画廊

  “不涨价”战略
新华社记者 赵德润 郭献文
1988年9月,产品获全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金奖和第12届巴黎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的河南周口味精厂,公开宣称:不管市场环境发生什么变化,当年到1989年内,该厂生产的莲花牌味精决不涨价!
周口味精厂想干什么,一时头脑发热?一些同行对此迷惑不解。
然而,味精厂厂长李怀清自有打算:
去年8、9月间,周口味精厂根据市场变化的趋势,对1989年企业成本进行了一次预测。预测结果,由于原辅材料价格上涨,银行利率提高等因素,该厂在1988年消化730万元增支因素的基础上,1989年新增技术改造费用和成本支出将达到1200万元。
1200万,确实是个吓人的数字,李怀清在中层干部和职工代表大会上算了几笔“潜力”帐:1989年,已有的生产规模配套,可以增加产量3000吨,增利900万元;运用现有科研成果提高工艺水平,促使产酸率、米糖转化率和味精收得率提高,加起来可增利500万元;从白白流掉又污染环境的废水中提取酵母,下半年投产后可增加效益200万元;为技术改造原定上马的新基建项目,改为利用旧厂房、老旧设备,只添置关键设备,一下子又可以节省开支300万元。仅此几项,不仅把1200万元增支因素消化掉,还将增值500万元以上。账有各种算法。“水涨船高”是打的“小算盘”,利用涨价“机会”,提高企业内部消化能力,以优质低价提高信誉,增加竞争力,是李怀清的“大账”。
潜力找出来了,但真要把潜力变成实实在在的效益,并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
为此,新年伊始,全厂就围绕已经制定的全面挖潜增效总目标进行了动员。厂部经过科学的测算和优化方案,把总的挖潜目标化解为6项具体的保证和争取指标,按生产、供应、销售、技术改造、思想工作5条主线层层下达落实到每个部门、单位和个人。每项指标都按最佳效益值含量与单位和个人的工资奖金挂钩。
经过努力,截至2月底,全厂已完成产量1430吨,实现利税429万元,经济效益、物质消耗、产品质量和安全生产等各项指标都明显好于去年同期。
李怀清充满信心地介绍说,如果保持目前这样的发展势头,到今年底,全厂在消化增支因素之后,经济效益将有可能突破300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0%。
“不涨价”战略,使周口味精厂从山重水覆走向柳暗花明;而同行业中一些技术低下、管理落后、靠涨价度日的厂家却在紧缩中丧失竞争能力,开始让出原料,退出市场。对李怀清来说,这正是意料之中的事。
“挑战是所有味精厂家共同面临的。”李怀清说:“谁的应变能力和消化能力强,谁有价格优势,谁就有原料和市场,否则就将被挤出去。竞争,才能促使原料、资金等合理流动,达到优化配置,进而为国家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创造有利条件。”
“不涨价”战略使该厂效益大为提高。在全国味精行业,一般说来产量每上1吨,平均投资1万元,而周口味精厂生产规模从年产400吨扩大到1万吨却只用2900万元,占正常投资的30%。
在挑战与机遇同时存在的今天,众多的中国企业家们,该从周口味精厂的“不涨价”战略中得到什么启示呢?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