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文学作品进出口逆差 对外译介亟待加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4-14
第4版(文化生活·体育)
专栏:

  文学作品进出口逆差
  对外译介亟待加强
本报讯 记者袁晞报道:中国文学作品对外译介与外国文学作品大量进入中国相比,有着很大的“逆差”。一些作家、翻译家和学者呼吁要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大家有这样的共识:在开放的现代社会,中国要了解世界,世界也希望了解中国,对外翻译介绍中国文学作品是让外国人认识中国的重要途径之一,过去不够重视的这一工作亟待加强。
汪曾祺认为,外国人对中国文学,特别是现、当代文学所知甚少,他说在外国访问时,常常听到“鲁迅是谁?”这样的问话;其他中国作家就更鲜为人知;书店里也很少有中国作品出售。许多学者说,中国文学有不少好作品,一点不比外国逊色,妄自菲薄的观点是不对的。冯亦代认为,关键是要选择恰当的作品翻译介绍到国外,不能延用以往政治第一的标准,应多翻译一些有艺术生命力,又能与全人类沟通的作品。
高质量的作品须有高水平的译者。沈大力说,国内能把中国文学作品译成外文的人才很少。他以自己的译述为例说明,老年、中年的译者不多,青年译者基本没有,培养翻译者队伍是一项紧迫的任务。郭宏安认为,译者需要有中外文学修养,要经过专门训练,还要从物质上给予关心,才不致辛辛苦苦干半天稿费不够买烟钱。有的翻译家说,同国外翻译工作者加强合作也是一项重要工作,不应有中国译者不如外国人的那种自卑感。
董乐山就具体翻译工作谈了一点看法,他认为,外国读者对中国背景不了解和语言差异是两大困难,因此需要编辑加工,用过去译马列经典那种方法直译文学作品会使外国读者感到茫然。
朱虹说,评论可以说是一种高级广告,一本书在国外成名与否跟评论有很大关系。这点不能忽视。
很多专家提出要努力打通发行渠道,与外国书店、书商建立广泛的联系,为中国文学“出国”铺平道路。
据记者所知,为了缩小“逆差”,一些部门和单位已经开始行动。新闻出版署的沈仁干提供的消息说,保护著译者权益的版权法已18次易稿,可望在下半年递交全国人大讨论。中国作协书记韶华说,“中国文学作品对外翻译基金”已经建立,专用于奖励对外翻译有贡献的译者。中外文化出版公司负责人柳荫说他的公司正积极开展工作。这家公司请冯牧、袁鹰、邵燕祥主编的“中国作家看世界”丛书正在编撰之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