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4·14”,意味着什么?——“中国11亿人口日”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4-15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特写

  “4·14”,意味着什么?
  ——“中国11亿人口日”见闻
  本报记者
4月14日,在我国人口突破11亿大关之际,本报记者在响彻警钟的大陆城乡走访,所见所闻,忧喜交织……
 天津产院:呱呱堕地,迎来这不平凡的一天……
呱呱呱,是狂欢?是痛哭?还是呼号?4月14日凌晨降生的刘姓女婴,被抱到新生儿室中,立刻参加了那震耳欲聋的大合唱。
“少生一点儿吧!11亿突破啦!”
以管理正规、严格著称的天津中心妇产科医院产科护士们,穿行在狭窄的床隙,几乎异口同声地用高嗓门向记者呼出这一心声。轻柔的操作。母爱的眼神。疲惫、苍白、紧张,加上嗓音嘶哑的职业病。一个护士要管40个新生儿的吃、喝、拉、撒、睡!
少生一点?哪儿行呢?
在产科办公室,大夫们打开4月12日记录。第1页10位产妇,就有5位生的是第2胎,其中武清县两位产妇中有一位生的还是第3胎!天津市连续7年计划生育率达96%至98%,但年平均增长率却高于全国增长速度。局面严峻!在这家医院,来做手术的有30%到50%是未婚先孕;还有“超生突击队”——农民、个体户、流动人口中一些人,“富的不怕罚,穷的罚不怕,不见小子不撒手”。大夫感叹:“计划生育再抓得紧一阵松一阵,人口更得爆炸!”
    (肖荻)
 郑州郊区:都像弓寨这样,今天这个日子就会往后推……
这里的面面墙壁,似乎都在提醒人们,今天是我国11亿人口日。记者来到位于黄河岸边的郑州市邙山区毛庄乡弓寨村,村头墙壁最醒目的字样就是计划生育。
弓寨村的美是田园式的。
这里不仅富有绿色,而且幽静。这里没有通常村庄可见的一群群孩童……老支书弓秋顺说:“我们这个3700多人的村庄,从1979年以来的10年里,人口增加不足100,收入翻了一番多。我们村的富裕,靠的是算人口帐。”
农民李根来算了他的家庭经济帐:“俺爹娘生俺兄妹7个,吃没吃的,穿没穿的,长大了也是只长胡子不长个。俺现在只有一个女孩,养得水灵灵的,还是孩子少了好!”
弓秋顺对记者说:“这工作是难。不过,群众看干部,党员看支部,那就从我做起。”在他的带动下,10年来,全村65个党员、9个村干部和12个村民小组组长,包括他们的子弟亲友,硬是没有1人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超生孩子的。
邙山区领导深有感触地对我们说,如果每个村子、每个单位在计划生育工作中都像弓寨这样,今天这个日子就会往后推……
        (李杰 李而亮)
 广州街头:人挤人,人撞人,人碰人,人压人……
广州市的大街小巷,到处涌动着熙熙攘攘的人流。这司空见惯的羊城景观,早有人编了一个顺口溜:街上人挤人,茶楼人撞人,公园人碰人,汽车人压人。
记者从有关方面了解到:广东的人均耕地已从40年前的1.5亩降至今天的0.65亩,尽管粮食年年增产,却年年吃紧。30年间,广州市新建住宅200多万平方米,但人口却净增72万人,54.4平方公里的市中心区,聚居着219万人口,道路的人均面积仅有2平方米……
广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领导慨叹:“广州市住宅建设和交通建设的发展速度,在全国各大城市是居领先地位的,但都给人口膨胀抵消了!”
散落在广州城乡的空挂户、个体户、无业户和后进地区的农民,存在着浓厚的重男轻女、多子多福、养儿防老等封建传统观念。去年仅是郊县计划外的生育就有1.2万人。北郊山区九佛镇一个农民为“搏”一个男孩而生育了12个小孩。虽然个个都养活了,但父母却在生活的重压下“未老先衰”,子女也无法受到良好的教育。
有关人士指出:如果不尽快遏制人口的过快增长,广东的经济建设必将不堪重负,人们啊,在拥挤中你可曾想过这一点?   (梁兆明)
 海口码头:又一群谋业者涌上岸,也带来一支“超生游击队”……
又一班轮渡靠上海口码头,南下的旅客肩负手提,带着行李,也怀着谋业的希望,涌上岸。特区开发,使只有600多万人口的海南,面临着格外严峻的人口暴涨浪潮。
记者今天在海南省卫生厅、省人口局了解到,1988年全省超计划生育就达到9万多人。
在海南,“工棚”成了超生的“保护区”。在海南机场营区内,你会见到一片工棚,这里居住着112户民工,总人数为566人。这批人95%来自广东、广西、四川、湖南等省区,平均年龄35岁上下,大多数正处于生育高峰期;有的人就是为“再生”而来,工棚区成了违反生育政策的“保护区”。
来自广东揭阳县的一个菜农,今年虽只35岁,却已是5个孩子的爸爸,但生儿育女之心仍未泯灭。  
   (罗自苏)
 四川新津:王素芳,这个忙于计划生育工作的普通妇女,饱尝酸甜
  苦辣……
四川农村有句顺口溜:“农技干部来了吃醪糟蛋,党政干部茶泡饭,计划生育干部‘挨扁担’”。
记者今天在新津县见到了正在参加“11亿人口日”活动的方兴乡大安村副村长王素芳。这位56岁的农村干部饱尝了计划生育工作的酸甜苦辣。
去年11月,她发现本村已有一个7岁女孩的杨某突然不见了,几次上门,均见大门紧锁,她顿生疑窦。后来查实杨已怀孕4个月了。王素芳左说右劝,要她去作补救措施,没想到她第二天外逃躲起来了。王素芳东寻西找,直找到杨的娘家。终于使杨某认了错,引了产。
但王素芳对因生理障碍暂时不能生育的妇女,又好像是“送子观音”。白鹤村的王春香结婚三四年一直没有怀孕,为此十分苦恼。王素芳闻知此事,亲自上门拜访,带他们夫妇到医院检查、治疗,终于使王春香得了个胖娃娃。
在王素芳耐心细致的工作下,大安村203对育龄夫妇中,对对都采取了节育措施,全村连续9年没有计划外生育。    (罗茂城)(附图片)
4月14日,是中国11亿人口日。北京计划生育工作者纷纷上街宣传、咨询。 本报记者王东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