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侗乡处处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4-16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民族地区纪行

  侗乡处处忙
本报记者 邹大毅
我们走访侗乡,适逢冬闲时节。
当侗族农民从田野回到巷陌肠曲的寨子,走进金穗垂梁的木板房中时,仍然面临着一个忙碌的季节。
黔东南榕江县三宝大坝上的中宝乡口寨村九村,像过节一样热闹,一对侗族青年男女的婚礼,牵动了全村人:杀牛宰猪,淘米洗菜,十来个人在不大的灶房间忙活着,一群喜气洋洋的老太太,也穿上新衣服,忙着布置新房,房子里的桌子上,已经堆满了邻里乡亲们赠送的彩礼,一大群相同打扮的侗家姑娘,一色的缁里侗族圆领衫、相同的乌黑油亮的菱形髻、红木梳、银项链……使你无法区别出谁是新娘来……知书识礼的杨光兴老汉高兴得在我本子上写下他撰的对联:“虽说有酒成礼义,试问无饭谁方圆。”老汉夸的是侗家人如今能办这样热热闹闹的婚事,仰仗了有“酒”、有“饭”——有了富裕的经济。
同是这个乡,同是这块大坝子,早年人均口粮只有180公斤,人均纯收入才58元;实行承包责任制以来,就大不一样了。去年人均口粮335公斤,人均纯收入达410元。三宝大坝这几年种西瓜出了名,仅此一项人均收入就近200元。
西瓜一样甜的日子不是等来的,侗族老乡说:坝区已没有农闲了。一户侗家门上的对联写得清楚——“主意不愿陶朱富,常期但望子孙勤”。勤劳是侗族的本色。如今到了冬闲,闲不住的侗族农民仍在忙碌:小春施肥、春耕积肥、跑地膜、农药,筛西瓜的培养土,植树护林,挑水抗旱,织侗布,打草席……
和三宝大坝那散发着浓郁的小康气氛的冬“闲”比起来,栽麻乡山凹里的苗兰寨子的冬闲,就不是一个档次了。
人说侗族“走不离盘(旋),穿不离带(子),吃不离酸,住不离溪”,前三条,苗兰寨子的确被言中,唯独这后一条,与大多数依山傍水的侗寨不一样,它在大山上的山凹里,别说离水远,就是距山外的公路,还差二三十里地呢。这种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使这个侗寨还处于贫困之中,是榕江县的侗寨中数得着的贫困村。贫困的冬闲,更脱离不了为温饱而操劳的忙碌,这个村的村民有一种奇特的“爱好”——牵雀。山上有一种麻雀似的鸟雀,成群结队的。它们是这里侗家冬季的佳肴。一到冬季,寨子里的人就要上山围“雀塘”,即在林木已经伐尽的山上,用竹子、灌木围成一个大圆圈,遍插“粘膏杆”。许多人家中饲养着“媒鸟”,到了冬季捕鸟季节,就把“媒鸟”置于“雀塘”之中,以其鸣声,诱雀入塘。于是,“粘膏杆”上便有了天赐猎物。村长,一个壮壮实实、少言寡语的汉子,招待我们的佳肴,就是这种天赐的雀。他郁郁寡欢地告诉我们,“牵雀”也挺辛苦的,早上四五点钟出门,到中午十一二点才能回来。顺利时,一次可逮七八十只雀,不顺利时,一两只。回来还要给“媒鸟”洗澡、喂饵料。看他家中挂的那一串“媒鸟”,也真够难为他的。
这个村没有什么优势。800多口人,守着500多亩水田,只种一季稻,人均100多公斤粮,常有青黄不接。贫穷有时和保守、愚昧,是绑在一起的。苗兰寨子,还把自己的能量,释放到又一种短视的忙碌中:伐薪烧炭。树林,是苗兰寨子唯一的优势。但却在忙碌中以最原始、低廉的方式被利用着。一到冬季,男人们就进山烧炭了。连砍带烧,要在山中泡三四天。200斤木材,烧100斤炭,从山中背出来,再跑二三十里山路到乡里去卖,100斤才值十多元。他们连砍不辍,连烧不辍,似乎对这价值十分满意。而对林木大片大片的砍光会有什么后果,则似乎没有想过。
入夜,不论是点着电灯的三宝大坝的侗寨,还是点着油灯的苗兰寨子,无一例外地要传出那轻唱慢和、珠圆玉润的侗族大歌来。这被世界誉为“无伴奏混声合唱”的侗族歌曲,在侗族的女界是一大特长。
一位陪同采访的同志把歌词大意翻译给我,其中有赞颂村寨、鼓楼、新屋、稻田、长辈的,有赞牛马成群、猪羊满圈的,劝人为善、劝人勤劳、鞭笞懒惰的。
侗族大歌,消遣之中寄托了希冀,闲适之中未敢忘生存之道。冬闲季节,连唱民歌,侗族人都是忙碌的!
(附图片)
图为侗族妇女。李兴洲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