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心灵的呼唤——电视剧《师魂》观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4-17
第8版(副刊)
专栏:影视窗

  心灵的呼唤
  ——电视剧《师魂》观后
  刘扬体
清代诗人有句云:“书生空有忧时泪,洒向东风到夕曛。”(黄景仁:《杂感》)范少波在反复倾诉自己的心曲“我不愿……我却想……”时,心中一定也充满了忧时的热泪。他确乎是个具有真性情的真君子。唯忧思百结、回肠九转、五内俱热的人,方能吐露出那样动人心弦的诗句来。全剧主题诗简淡清丽,内蓄着吟罢低眉无写处的气势;李保田以低沉徐缓、貌似平稳的语调朗诵出来,却又分明掩饰不住范少波宛转低昂、悲矜激楚的内在情绪。看完《诗魂》,思绪鹊起,我多年少泪的眼角竟不知不觉地湿润起来。
谁会想到在今天读书难教书更难呢!如果把人类直接间接经验的结晶,有形无形的文化知识都算在内的话,一个人自幼及老,有谁离得开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接受教育呢?从大文化大教育的角度看,整个民族是否具有向新世纪新生活开拓前进的文化素质,必将取决于全社会教育结构网络化的有效密度,与网络化的科学技术知识在社会成员间分布、掌握与运用的水平,是否尊重知识与智慧的价值,即可大致不差地测出其在时代轨道上运行的位置。以此观之,《师魂》所张扬的“师魂”,非止于师德师责之所在,亦且民魂国魄之所系也。
“从本性上讲,所有的人都想获得知识”(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西方一些学者进而认为,求知、感受和行动,这三者包容了人类行为的整个范围。《师魂》没有按照旧的模式去写校园内两种教育思想或教育方法之类引起的冲突,而以极大的热诚注重描绘师生双方在校园小课堂和生活大课堂里求知求识求真的追求,描绘他们在共同直面人生的种种境遇中,相互走入彼此心灵的感受和行动。这样就从总体上提出和回答了当前教育题材影视作品亟待回答的一个问题:我们究竟应当怎样看待教育?我们能否理解“钟情怕到相思路”不愿却甘愿当老师的范少波?如果我们对范少波反复吟诵的诗句作出理性的思索,打心眼里赞赏人们在自我心灵塑造和人生价值观念选择上,对于求知求真,对于精神富有的苦心追求,因而乐意做一个终生能在知识的森林里漫步的人,并且衷心希望我们民族能够成为在智慧的宇宙间翔飞的民族,那就一定会加倍感到教育观念的更新和再建实在刻不容缓。我们已没有权利和时间将深化教改的佳期一误再误!电视剧《师魂》所表达的主题,其实正是这样一种心灵的呼唤。虽然,它所展现的矛盾冲突,相对于教改的现状与前景说来,带有某些浅近的理想化的色彩,但它祈愿全社会都能从教育观念的更新上,理解范老师们的工作,从价值观念转变上,支持青少年对未来作出的选择,进而呼吁从四化的整体部署上,扭转对教育的轻视。这些却有着普遍的深远的意义。应该说,这也正是《师魂》较之同类题材作品的高明之处。
李保田扮演的范少波很有特色。他在赋予角色生命又必然打上表演者个性印记的二元创造里,对高度松弛自由与力戒雕饰的追求,较之《葛掌柜》更为自觉,因而在表演风格上把范少波这个本色质朴的人物“散文化”了。有些精彩片断,在拍摄现场一气呵成的即兴表演,很值得总结。如剧末联欢会一场,范老师被推拥上台演唱山歌时,他那充满童趣地学“驴叫”引来哄堂大笑的表演,酣畅淋漓,且与剧中人此时此情浑然一体,堪称一绝。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