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芭蕾有自身的审美特征 “芭蕾民族化”并不足取 尊重芭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4-18
第8版(副刊)
专栏:

  ●芭蕾有自身的审美特征 ●“芭蕾民族化”并不足取
  尊重芭蕾
  赵国政
继《梁山伯与祝英台》、《林黛玉》等剧目之后,中央芭蕾舞团又向首都观众献上了新作《杨贵妃》。用芭蕾舞表现中国的现实生活已非易事,用其表现中国古代生活尤显复杂得多。且不说受着中国固有的纲常、伦理风习、教化教养出来的中国王公贵妃、佳人才子们与芭蕾舞原有的内涵相距多么遥远,单说那表现在外的莽袍玉带披罗挂锦、完全封闭式的中国服饰,与芭蕾舞那腾飞旋转、轻盈细腻并十分注重形体表现力的舞蹈形式之间就有很大的距离。遵循芭蕾特征设计服装,不但会招来不是中国人(尤其不是古代中国人)的非议,还要遭到有伤风化的指责;按照生活或戏曲服装模式设计,又舞蹈不起来,等于是取消芭蕾编演中国古代题材舞剧的可能性。前几年有人采取折衷的办法:舞剧中的“男士”仍穿长袍,将长袍两侧大开口,形成遮盖大腿的前后两片。但舞蹈起来不仅削弱了动作的美感,且愈发显得不伦不类。《杨贵妃》的服装设计运用大写意的手法,革除了前此以往的弊端,看起来既是中国的,又是芭蕾的,无疑是为创造中国芭蕾舞剧松了一次绑。观众对此似乎也表现出应有的尊重和理解,而不再过多地发出非难之声了。
芭蕾舞有它固有的动态系统、组织方式和表意形式,因而它具有其它舞种不能取代的美感,传统芭蕾尤其如此。用其编演中国题材的时候,不可避免地要充实进富有中国情调的舞蹈形态,但必须与芭蕾特征不相去太远。若将中国古典舞中个性很强的动作(诸如翻身、探海、躜步等动作)放进去,让人感到生硬,未必是一种明智的办法。这很容易混淆芭蕾舞与中国古典舞的界限,模糊了它们各自的美学特征,不能令人尽情体验不同舞种本应具有的审美感受。近年来中国古典舞越来越芭蕾化,如果芭蕾也越来越中国古典化,我担心除了还有足尖鞋的区分外,它们很可能要走到一条路上去。《杨贵妃》较前几部舞剧显得好些,但仍有警觉的必要。
从中再一次引动我对于“芭蕾舞中国化”或“芭蕾舞民族化”长期存在于心的质疑——这种努力的科学性到底有多少?拿《杨贵妃》来说,它的编排方法基本上遵循着古典芭蕾的创作范式,但却未能尽兴地展现出古典芭蕾那种令人神往的艺术风采,在舞剧总体上显得不够规范与完整,应有的芭蕾美感也受到了削弱。这类问题的症结恐怕不在于作者的编舞功力,而在于“芭蕾舞中国化”这种意识所起的干扰作用:作者生怕太像芭蕾而不“中国化”,便不得不一方面往作品里填充中国古典舞的某些动作,一方面又极力回避乃至牺牲本属芭蕾舞的特征和手段。这是令人遗憾的。可以想象,观众所以要看芭蕾,肯定是由于对芭蕾美学怀有特殊的期望而不是其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