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敢闯禁区的行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4-19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敢闯禁区的行长
  张鸿志
如果只满足于“存款、贷款、结算”等传统业务,当银行行长可算是个较轻松的差事。但襄樊市工商银行行长赵有志这几年却扎扎实实地干了几件不轻松的事。
曾几何时,科技战线被误认为只用钱、不生财的领域。科技贷款资金来源上无渠道,信贷种类上无规定,上级又没有规章制度,一向被视为银行信贷的禁区。
1984年,赵有志一担任襄樊市工商银行行长,就想闯一闯这个禁区。这一年,在市委政府领导支持下,这家银行率先在全国建立“科技开发信用部”。当年8月,中国工商银行总行推广了襄樊的经验并决定在全国开办新产品和新技术开发贷款业务。到目前为止,襄樊市工商银行共发放近5000万元科技贷款,支持了150多个科技项目,渗透到化工、电子、建材、纺织、机械和轻工等行业,已有85%的项目投产见效,创产值1.3亿多元,增加利税近3000万元。
这几年,既要做到紧缩信贷,又要支持企业生产,如何解决这个矛盾?
1986年春节刚过,赵有志和几个副行长分路深入部分县区调查,发现有的企业怕原材料涨价,超储备抢购原材料,搞起“备战备荒”;还有的重速度、轻效益,盲目生产,致使许多产品堆放在库房里……
他及时向来银行调查的市长杨斌庆作了汇报。不久,襄樊成立了资金综合治理领导小组,从生产销售到储备流通,从清仓利库到建章建制,共清出有问题资金和商品7.5亿元,处理盘活6.7亿元。
针对有些企业资金使用效益低下的状况,赵有志决定把银行机制引入企业,建立企业内部银行,让管钱的和用钱的都算资金损益账。
目前在襄樊,一条由国家银行——企业内部银行——企业各核算单位三位一体的资金管理通道基本形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