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透过“星光”说忧虑——向各地方电视台进一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4-20
第4版(文化生活·体育)
专栏:百家艺话

  透过“星光”说忧虑
——向各地方电视台进一言
赵国政
第三届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的评选结果已经揭晓,奖杯各有所属。在评选过程中,我有幸看到各地电视台送来的名目繁多的各种电视晚会片,以及风光片、音乐片,发现很多值得重视的问题。
华而不实 有的电视晚会场面阔绰,灯光艳丽,色彩花哨,达到了“超豪华”的程度,观其内容,却歌不动听,舞不惊人,艺术效果不佳。令人眼花缭乱的飞光流电不仅把表演者吞没了,观众的视觉神经也难以承受。耗费巨资,得不偿失。
大而无当 某些电视台摄制的风光片、音乐片,意在反映当地山光水色,风土民情或社会风貌,偏偏贪大求全,将小变大,将短拉长,有的拉上名演员以壮声色,让她(他)加塞进去唱几首与该片主旨颇不搭调的歌曲。片尾常常引伸开去,时而巍巍昆仑、江南秀色,时而草原奔马、大漠飞沙,离题愈来愈远。
画蛇添足 以舞伴歌,本是好事,有时却用得太滥。有的舞编得粗糙,有的与歌的内容完全无关,非但不能渲染烘托气氛,反而干扰甚至破坏了视听效果。
彼此雷同 不少作品结构相同,手法雷同,所聘请的歌星,翻来覆去就那么几个。两位老音乐家感慨地说:五十年代舞蹈匮乏,群众中流传“南京到北京,《跑驴》、《荷花灯》”,意思是看了一家演出,别的便不用看了。今天的电视文艺比当年的舞蹈创作丰富得多,但艺术上的重复,削弱了数量上的优势。
电视艺术家常常感慨“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他们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艰难中仍需发挥电视思维的魔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