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低调”述职——记如东县县委书记徐相林和县长徐守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4-20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

  “低调”述职
——记如东县县委书记徐相林和县长徐守盛
陈咏华
1988年12月13日,江苏省如东县招待所会议室内,全场目光投向讲台前一位稳健的中年人,半个多小时后,视线又集中到一位高个子青年——这是该县县委书记徐相林和县长徐守盛正在作述职报告。
两个述职者都走过一条曲折的路。1968年初夏,泰州红旗农场当徐相林腰捆草绳,满腿污泥,带领13名高校同学在秧田劳作时,他没有料到16年后,会从外地调回如东,成为故乡历史上第一任大学生出任的县长,翌年又成了县委书记。徐相林满怀报效祖国、报恩家乡父老的赤子之情,他把调整产业结构,促使传统的农业县向工农业协调发展、以外向型经济为导向的沿海开放县的转变,作为自己的首要职责。上任不久,即率县四套班子新老干部去上海参加经济联谊会,在锦江饭店一间宾朋满座的大厅里,他以洪亮的嗓门庄重宣布:要为振兴如东经济恭请四方名士,博采各路信息,广集海内外资金。接着,又数次带领各级领导去苏南取经,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振兴全县经济的突破口。在改革大潮的推动下,崭新的思路,果断的战略,扎实的措施,迎来了捷报频传:乡镇(村)工业产值1984年突破2亿元,1985年突破3亿元,1987年创6.5亿,历史上工业产值第一次超过农业产值,去年又达到9亿。外贸收购总额去年突破2亿大关。令人可喜的是,工业令人瞩目的发展是与农业的稳步增长相配套的。以粮食为例,1980年总产41.7万吨,1988年达到64.3万吨,年递增率为5.6%。
如果说,徐相林以他果断、明快的工作作风、民主精神和幽默性格赢得了人们的喜爱,那么,1985年以优异成绩从安徽农业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毕业,接替相林担任县长的徐守盛,则以其实干、效率、朝气勃勃、雷厉风行的工作姿态获得人们的赞赏。作为县委副书记,他不仅紧密配合书记和其他常委,认真研究全县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大政方针,而在将这些大政方针具体组织实施方面,投入了全副精力。
难忘的1988年。从春天开始,缺化肥、缺农药、缺原材料、缺资金、缺煤炭、缺柴油、缺电……一份份告急报告,一次次求援电话潮水般涌向县政府。最困难时期,行政人员工资缓发,企业职工奖金冻结,收购农副产品的资金暂付,绝大部分企业停电支农,再加上阵阵涨价风的袭击……这种状况不仅现任领导从未见过,许多离任的老书记、老县长也说是前所未见。徐守盛作为负责全县经济工作的“最高行政长官”,没有被严峻的形势搅乱心绪,而是紧紧依靠政府一班人,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同时坚持深入各片、乡现场办公,坐镇金融、财税、供电、物资、重点企业直接指挥,努力克服重重困难。全县工农业总产值、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都比上年增长30%以上,全面完成了年初市、县下达的各项经济指标。
县长、书记分工各有侧重,但配合默契,兴建该县洋口工业开发区可算是一个范例。为了进一步调整工业布局,同时满足国际市场上对一些化工产品的迫切需要,他俩和其他领导一道,经过多次实地调查、慎重研究,并请上级部门和有关专家反复论证,拍板决定把全县各地一些化工行业都集中到洋口垦区开发,这样既能集中处理污染,又能更好地发挥整体效益。如今,在原来的荒滩地上,脚手架林立,被批准的项目正在加速建设。其中有的项目已于去年底投产,达到了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的目的。
书记、县长均感肩上担子重,但对“官”又都看得很轻。徐相林说得非常朴实:“20年前从未想到今天作官,既然有了今天,就要干字当头,不作摆饰让人看。”徐守盛说得更为直接:“当县长是时代把我推上来的,这一届能当好就当,当不好我还会下海捕鱼。”
别以为这是在作文章。1986年初夏,徐守盛亲自带队去县境东北方向的东沙海滁考察。他像孩子般欢欣雀跃,兴致勃勃地和渔民一同打桩、撒蛤苗、钩蛙。
徐相林是农民的儿子,徐守盛则是渔民的后代。他们的根扎在家乡这片热土上,扎在群众之中。他们是“官”,也是民。
还是回到述职报告会上:出乎与会者的意外,徐相林、徐守盛对应该属于他们的那一份政绩谈得很少,更没有大肆渲染。相反,在多次强调集体领导、其他同仁和广大群众作用的同时,像是乐队的大提琴,他们对自己奏着“低调”。
县长说:“我不少工作没有抓好,有的是疏忽了,没有想到,有的是想到了没有做到,有的是做了但没有做好……”
书记说:“我有些工作抓得还不够,本人原系部门业务干部,主持县委全面工作的时间还不算长,经验不足……今后我当继续竭尽全力,恪尽职守,兢兢业业……”。
“低调”的述职报告里,充满了自谦自责、冷静思索与务实精神。与会的市委领导、全县局级以上主要负责同志,面对他们的“低调”述职却打了令人信服的高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