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也谈继续工程教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4-20
第7版(国际专页(文教))
专栏:

  也谈继续工程教育
阮莲三
编者按美国纽约市技术学院工程技术部主任霍罗伟认为,“工程知识管10年,技术知识管2至5年。”随着当代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知识的老化与更新是一个愈益紧迫的重要课题。在我国首先需更新的是“一张文凭,终身享用”的陈旧观念。我们继上期国际文教专页发表余逸群同志的《国外的继续工程教育》之后,再发表阮莲三同志的这篇文章,以期帮助读者从不同方面了解此问题的重要性。
  一次性的教育已结束                 
自60年代以来,世界科技日新月异,继续工程教育应运而生,且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
以往,人们的传统的观念是把人的一生分为学习和工作两个阶段。一个人大学毕业,就可认为学习阶段已经完成。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种时代早已过去。有人统计,一个人在大学毕业时,实际上只学到了他今后几十年所需要的知识的10%,其余90%的知识,还要边工作边学习获得。于是有人提出“知识陈旧率”和“知识半衰期”等等。有人还作了调查研究,提出了比较客观的看法。如美国纽约市技术学院工程技术部主任霍罗伟认为:“数理知识(基础知识)终身有用,工程知识管十年,技术知识管2—5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教授迈塞尔认为:“前沿科学技术知识,每3—5年就会有50%被废弃不用”。美国的泽里可夫调查和统计了1935年以来电机系的课程,发现1935年所教的课程,到1969年只有5%可用,陈旧率为每年2.8%。但是1960年的课程到1969年就有45%不能用了,陈旧率为每年5%。而到1982年,陈旧率就达到每年9—10%了。
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
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许多跨学科专业的工程,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又引起工程工作及其管理的一系列变化。工程技术人员必须经常扩大他的知识面,甚至要学习他完全生疏的其他学科的知识。事实上,世界市场的激烈竞争,实质上是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随着科技的发展,技术力量的结构必须作相应的调整,工程师、技术员对工人的比例在逐步增大,工程师的数量要求也因而日益增加。因此,一方面要对现有工程师加强培训,使他们保持创造的活力,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要加紧把工人和技术员中的优秀者培养成工程师。
美国这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一方面,美国在第二次大战后培养的工程师已大量到达退休年龄。另一方面,大学工科毕业生每年减少。除航空、航天等少数专业外,各专业自1970年以来,人数持续下降。预计,从现在起到2005年,美国将会有一个较长时间缺少工程师,出路只能是加强“继续工程教育”。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各国普遍感到大学落后于时代太多,毕业生不好用。现在不少国家都在进行教育改革,力图使学校教育适应社会的需要。但是由于教育的周期较长,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很快,即使改革了也总会存在一定程度的不适应,只能用继续工程教育的办法加以补救。
人是必须开发的资源
教育是一种近投资远见效的事业,其效益不可能直接在短时间内表现出来。“继续工程教育”亦不例外。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作了一项调研,从四个高技术企业的4000名工程师中选了400名作长期跟踪调查,以四个方面的变化作为评价指标:个人收入数、职位升迁情况、发表专文数和申请专利数。自1978年以来每三年调查一次,他们发现继续工程教育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继续工程教育”不仅成为整个教育体系的一部分,而且也已成为干部人事工作的一部分。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纷纷将其人事部门改为人力资源部门,就是因为认识到“人”是一种可以开发、也必须开发的“资源”。过去人事部门只是消极地“管理”“人”,现在认识到必须对“人”进行培训教育,提高和发挥人的潜力。在新技术革命时代,人的使用必须与不断培训相结合,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使事业常盛不衰并不断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